第233章 第一次“触网”的失败(1 / 2)
结识阿雅,如同在迷雾重重的荒野中找到了一位手持地图和指南针的同伴。林帆心中那几乎熄灭的热情之火,被重新点燃,但这一次,火焰不再是不切实际的熊熊烈焰,而是试图扎根于现实土壤的、更为沉稳的火苗。他与阿雅迅速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工作分工:阿雅负责深入村民,沟通协调,摸排更具体的资源和困难;林帆则发挥他的信息和知识优势,寻找可能的外部资源和突破口。
在初步梳理了云岭村的“家底”后,林帆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这在他看来,是打破地域限制、将山村与广阔市场连接起来最直接、最现代的途径。他在学校学过电子商务案例,疫情期间也亲眼见证了线上消费的力量。他认为,云岭村的土鸡蛋、山笋干、阿木奶奶的刺绣,这些“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好东西,一旦放到网上,必定能吸引追求天然、特色产品的城市消费者。
他兴致勃勃地向阿雅阐述了自己的想法:“阿雅,你看,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好东西卖不出去,外面的人不知道。电商平台就是一个巨大的窗口!我们把东西拍好照片,写好介绍,挂到网上去,全国的人都能看到,都能买!这样就不受我们这里地理位置偏远的限制了!”
阿雅听着,眉头微微蹙起,她没有立刻泼冷水,而是提出了更实际的问题:“想法是好的。但是林帆,咱们这的东西,怎么保证送到人家手里还是好的?这路你也走过,颠簸得很。还有,网上卖东西,听说规矩多,包装、拍照、客服……咱们谁懂?村民们更是一窍不通。”
“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解决!”林帆信心满满,他打开笔记本电脑,搜索着一些成功农产品上行的案例,“包装我们可以学,可以买材料;物流虽然慢点,但总比烂在家里强;操作方面我来负责,我年轻,学这些快!我们先小规模试一试,就当积累经验!”
看着林帆眼中闪烁的、不容置疑的激情,阿雅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她知道,有些跟头,必须亲自摔过才知道疼。而且,这确实是目前能看到的最具可行性的路子之一。她同意配合林帆,先去动员几户有意向的村民。
他们首先找到了阿木奶奶。听说要把自己绣的东西拿到“网”上去卖,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茫然,更多的是不信任,她摆摆手,用方言嘟囔着:“没人要的,费那劲干啥……”
阿雅耐心地解释了半天,最后几乎是半请求地,才让阿木奶奶勉强拿出了两幅她认为绣得最好、压在箱底多年的老绣片。
接着,他们又走访了几家养了少量土鸡、平时鸡蛋都舍不得吃,攒起来走很远山路拿到乡上集市去卖的农户,以及秋天晒了些笋干的老人。听说不用出山就能卖东西,虽然将信将疑,但在阿雅的担保和劝说下,还是有几户愿意拿出少量产品来“试试水”。
收集产品的过程,已经让林帆感受到了与传统农户打交道的不易。但他并未气馁,反而更加投入。他将村委会那间唯一有稳定(虽然依旧很慢)网络的办公室当成了临时“电商运营中心”。
他借来阿雅的单反相机(她大学时买的),在阳光下精心为土鸡蛋、笋干和刺绣品拍照。为了突出“土”和“原生态”,他特意找了干净的稻草做背景,将鸡蛋摆出造型,将笋干放在古朴的竹编簸箕里,将阿木奶奶的刺绣对着光线拍出丝线的光泽。他熬夜撰写产品描述,绞尽脑汁地突出“深山散养”、“自然晾晒”、“手工刺绣”、“非遗传承”等卖点。
他在几个主流的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上注册了店铺,名字就叫“云岭山珍”。上传图片,编辑文案,设定价格……每一个步骤他都亲力亲为,充满了开创事业的仪式感和兴奋感。
然而,现实的残酷,从打包环节就开始初现端倪。
土鸡蛋的包装是最头疼的。林帆在网上购买了普通的鸡蛋托和纸箱,他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但云岭村到最近乡镇快递点的山路,其颠簸程度远超他的想象。他和阿雅小心翼翼地将鸡蛋放入蛋托,塞上报纸填充,但心里都隐隐有些没底。
干笋的品相问题也暴露出来。村民们自家晾晒的,大小、颜色、干湿程度都不统一,有的还带着些许泥土。林帆只能粗略地筛选,无法做到标准化。
阿木奶奶的刺绣,他更是束手无策,只能简单用软纸包一下,放入纸盒。
第一批订单,在他们忐忑的期待中,终于来了。主要是几个好奇的朋友和之前做志愿者时认识的人支持下单,订单量很小,但足以让林帆和阿雅兴奋不已。他们仔细打包,然后由阿雅骑着摩托车,载着林帆,小心翼翼地将这几个珍贵的包裹送到乡里的快递点。看着快递车远去,林帆长舒一口气,仿佛看到了云岭村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