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时代的追忆(1 / 1)
周文瑾老人平静离世的消息,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虽未激起惊涛骇浪,却以其自身的重量,在亲友、故交以及她曾默默影响过的那个特定圈子里,荡开了一圈圈带着岁月温度与感慨的涟漪。
最先行动起来的是林家的子女们。在这个数字时代,传统的报丧方式与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紧密结合。林卫东、林向洋和林雪,强忍着悲痛,分别通过电话和微信,将母亲去世的消息,告知了分布在各地、乃至海外的亲友、故旧。微信群里,一条简短的、带着黑色边框的讣告被发出,后面跟着一连串迅速弹出的、表达震惊、哀悼和安慰的文字与表情。电话那头,则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然后是带着哽咽的“节哀”和“我马上订票过来”。
很快,位于江城的那栋老宅,便不再仅仅是承载林家悲伤的空间,它变成了一个微型的、流动的“时代记忆陈列馆”。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带着不同的口音,不同的年纪,不同的身份,却都怀揣着一段与周文瑾相关的、鲜活的记忆碎片。
最先登门的,是几位住在同小区或附近、颤颤巍巍的老邻居。他们大多已是耄耋之年,需要儿女搀扶或拄着拐杖才能缓慢行走。
一位头发全白、牙齿几乎掉光的老太太,紧紧抓着赵庆兰的手,用漏风的、含混不清的声音反复说着:“周医生是好人啊……大好人!那年……那年我小孙子出麻疹,高烧不退,吓死个人了!是周医生,大半夜的,背着她那个旧药箱就来了……打了一针,守了半宿,孩子这才能喘过气来……她救了我孙子的命啊!”
另一位挂着拐杖的老爷子,则回忆起了更早的集体岁月:“那时候在单位大院,孩子们打疫苗,都是周医生负责。就在院子里,摆张桌子,她穿着白大褂,又轻又快,娃娃们还没哭出来,针就打完了……她还总备着几颗水果糖,哪个孩子不哭,就奖励一颗……唉,多好的人呐……”
这些来自老邻居的朴素追忆,拼凑出的是周文瑾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日常画像——专业、负责、充满仁心,在那个医疗资源远不如今天便利的年代,她如同一盏温暖的灯,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紧接着,是几位从外地匆匆赶来的、周文瑾早已退休多年的老同事。他们大多也已是白发苍苍,相见时执手相看,眼中既有对老友逝去的悲痛,也有对自身年华老去的无限感慨。
一位姓王的老医生,曾是周文瑾在医院妇产科的搭档,他戴着厚厚的眼镜,对林卫东等人说:“我和你们母亲共事十几年,她那双手,稳啊!再难产的手术,她主刀,我们心里就踏实。那时候条件差,手术室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器械反复消毒用到发白……可你母亲从没抱怨过,眼里只有病人。”他顿了顿,眼神悠远,“有一次,为了一个胎盘早剥的产妇,她连续在手术台边站了八个多小时,下来的时候,腿都肿了,差点摔倒……可听到母子平安的消息,她笑得比谁都开心。”
另一位曾是医院护士长的老阿姨,则补充了一些生活的细节:“你母亲啊,要强,也辛苦。那会儿老林(周文瑾的丈夫)常年在野外搞勘探,家里三个孩子,都是她一个人拉扯,还要上夜班。我们都不知道她是怎么熬过来的……可她从来不在工作上打折扣,对我们这些小护士也特别照顾,像大姐一样。”
老同事们的讲述,将时光拉回到了共和国建设初期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他们勾勒出的周文瑾,是那个时代优秀知识女性的缩影——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毅力和专业精神,坚守岗位,救死扶伤,同时还要平衡事业与家庭的重担。
最让林家子女动容的,是一位不请自来的、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他衣着普通,面容憨厚,在灵堂前毕恭毕敬地上了三炷香,然后找到林卫东,未曾开口,眼圈先红了。
“您……您是林大哥吧?”他有些局促地搓着手,“我姓张,叫张建国。可能……可能您不记得我了。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周医生,她是我们家的大恩人!”
在林卫东温和的引导下,这位张建国才哽咽着说出了那段尘封的往事。
“那应该是……七几年,我母亲怀着我,在老家县医院难产,情况非常危险,据说当时县里的医生都没什么把握了。正好周医生作为市里的医疗专家在下乡巡回医疗,被连夜请了过去。”他的声音带着颤抖,“我母亲后来常说,那天晚上,是周医生力排众议,制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手术方案,硬是把她们母子俩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周医生为了这个手术,几乎一夜没合眼……后来,她还给我取名叫‘建国’,说是希望我长大了,能建设国家……”
这个连周文瑾本人生前都未必刻意记住的故事,却彻底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也成为了她医者仁心、技术精湛的最佳印证。张建国的到来,和他的深深一躬,让林卫东等人再次深刻地感受到,母亲一生的价值,早已通过无数这样的瞬间,融入了更广阔的社会脉络之中。
前来吊唁的人还有很多。有她曾经工作过的医院派来的代表,有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有受过她指点、如今也已退休的年轻医生……
每一个到来的人,每一段被提及的往事,都像一块色彩独特的拼图,共同拼接起周文瑾丰富而厚重的一生——
她是曾冒着炮火救治伤员的无畏战士;
是在简陋诊室里创造生命奇迹的仁心医者;
是与丈夫相濡以沫、默默支持的妻子;
是含辛茹苦将三个子女培养成材的坚强母亲;
更是一个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中,始终秉持着善良、坚韧、专业与奉献的普通人。
她的追思会,尚未正式举行,却已在这几日的吊唁中,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了一次对她所亲历的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温情回望。人们悼念的,不仅仅是一位逝去的老人,更是一段正在远去的历史,一种值得珍视的精神。这些源自不同角落的追忆,汇聚成一条温暖的河流,冲刷着家人心中的悲伤,也让周文瑾的形象,在所有人的心中,变得更加立体、清晰,且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