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简朴的告别(1 / 1)
哀思在数日的追忆与汇聚中,逐渐沉淀为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内敛的力量。按照周文瑾老人生前多次表达过的意愿,也契合着当下逐渐兴起的环保、简约风尚,林家子女们经过商议,决定将母亲的告别仪式,办得简朴而庄严,摒弃不必要的铺张与浮华,只保留对生命本身最崇高的敬意与最真挚的送别。
告别仪式选在江城一个并不算特别起眼的殡仪馆内一间小型告别厅举行。这里没有黑纱漫卷、挽联如林的沉重压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精心营造的、肃穆中透着温馨的氛围。
告别厅的正前方,悬挂着周文瑾老人晚年一张慈祥微笑着的照片,那是她八十寿辰时,儿孙们为她拍摄的,眼神清澈,笑容温暖,仿佛从未被近一个世纪的风霜所磨损。照片四周,没有堆积如山的花圈,而是由家人精心挑选的、以素雅的白色和绿色为主色调的鲜花与绿植环绕簇拥着。洁白的菊花象征着高洁与哀思,苍翠的绿萝和龟背竹则寓意着生命的延续与长青。没有焚烧纸钱香烛的烟雾缭绕,空气里弥漫着鲜花淡淡的、清冽的芬芳。整个空间显得格外洁净、明亮,仿佛不是一场永诀,而是一次庄重的、为远行者的温馨饯行。
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的亲友故旧们,陆续安静地入场。他们大多身着深色衣物,神情肃穆,但少了以往葬礼上常见的那种呼天抢地的悲恸,更多的是一种沉静的缅怀与不舍。大家按照引导,在排列整齐的座椅上落座,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正前方那张温暖的遗照。
仪式由殡仪馆一位身着黑色套装、仪态端庄、声音温和而富有感染力的专业礼仪师主持。她没有使用过于哀伤的语调,而是用清晰、平稳、充满敬意的声音,引导着整个仪式的流程。从默哀致敬,到介绍周文瑾老人的生平,她的语言精炼而准确,着重于概括老人作为医务工作者和家庭核心成员的一生奉献,而非渲染离别的悲伤。专业的礼仪服务,使得整个告别仪式井然有序,氛围把控得恰到好处,既表达了哀思,又彰显了对生命的尊重。
整个仪式最核心、也最动人心魄的环节,是家属致辞。林卫东作为长子,代表全家,缓步走上了告别台。他今天换上了一身熨烫平整的深色中山装,身姿依旧挺拔,但眉眼间笼罩着难以化开的哀伤与疲惫。
他站在话筒前,目光缓缓扫过台下众多前来为母亲送行的面孔,其中有颤巍巍的老邻居,有白发苍苍的老同事,有像张建国那样受过母亲恩惠的人,更有他至亲的家人。他没有立刻开口,而是深吸了一口气,仿佛在积蓄力量,也仿佛在平复翻涌的心绪。
台下的人能看出他在极力克制,他的眼眶是红的,握着讲稿的手微微有些颤抖,但他并没有让泪水肆意流淌,也没有发出哽咽的声音。他知道,母亲不需要看到家人沉浸在无尽的悲伤里,她更希望看到的是孩子们能够坚强、理智地面对生命的来去,并以一种深刻的方式理解她的一生。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林卫东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带着一丝沙哑,却异常沉稳、清晰,“今天,我们在这里,怀着无比沉痛而又无比敬重的心情,送别我们的母亲,周文瑾。”
他没有使用过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赘述母亲生平的具体细节——那些已经在几日的吊唁中被反复提及和铭记。他的悼词,更像是一次站在人生终点上的、对母亲生命本质的深刻解读与深情回望。
“我们的母亲,她的一生,跨越了近一个世纪。”林卫东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她亲身经历了我们这个国家从积贫积弱、战火纷飞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几乎整个历程。她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身上有一种共同的、令人动容的特质——那就是‘坚韧’与‘奉献’。”
他回顾了母亲年轻时在战场上的救死扶伤,在基层医疗岗位上的数十年如一日。
“她很少对我们讲她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但我们知道,在那些物资匮乏、条件简陋的年代,要做一个好医生,尤其是一个好的女医生,需要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努力和牺牲。她把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她的病人,奉献给了她所挚爱的医疗卫生事业。这种奉献,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是融入到每一次耐心问诊、每一台精细手术、每一次深夜出诊之中的。”
接着,他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弟弟妹妹,以及台下的家人们。
“同时,她也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在父亲长年野外工作、缺席家庭生活的情况下,她以柔弱的肩膀,独自扛起了抚养我们兄妹三人、操持整个家庭的重担。”他的声音里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情,“她让我们吃饱穿暖,教我们读书明理,用她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教会了我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坚守。她对家庭的付出,同样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巨大能量,奠定了我们人生最坚实的底色。”
林卫东的语调始终保持着一种深沉的平静,但每一句话,都仿佛蕴含着千钧重量,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坎上。他没有过度哭泣,但他的每一句陈述,都比嚎啕大哭更能让人感受到那份刻骨的哀思与敬意。
“母亲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她用她的专业、她的善良、她的坚韧,深深地影响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圆满地完成了她作为医生、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所有使命。她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女性,一位值得尊敬的知识分子,一个用一生践行了‘仁心仁术’和‘爱与责任’的普通人。”
最后,他再次将目光投向母亲那慈祥的遗照,仿佛在与母亲进行最后的对话:
“今天,我们按照您生前所愿,用这种简朴、庄重的方式为您送行。您放心,您的儿孙们,会牢记您的教诲,秉承您的精神,在各目的岗位上,好好生活,努力工作,不负您的养育与期望。”
“母亲,您一路走好。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林卫东的致辞结束了。他没有说“永垂不朽”之类的宏大词汇,但他的整个致辞,本身就是对母亲一生最深刻的理解、最崇高的评价和最隆重的礼赞。他让所有人都更加清晰地看到,周文瑾老人那看似平凡的一生,所蕴含的不平凡的价值与光芒。
台下寂静无声,许多人都默默地流下了眼泪,那是一种被深深触动的、带着敬意的泪水。简朴的仪式,因这真挚而深刻的悼词,而被赋予了厚重无比的内涵。
告别仪式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接近尾声。哀乐轻响,人们依次上前,向周文瑾老人的遗体做最后的告别。没有喧嚣,只有无声的鞠躬,深情的凝视,以及空气中弥漫的、对一个美好生命逝去的无尽惋惜与怀念。
当仪式最终结束,人们缓缓散去时,心中留下的,不仅仅是对一位逝者的哀思,更有对一种生命态度的思考与敬仰。而林家子女们,在完成了这庄严的送别之后,也将回到那突然变得空荡许多的老宅,去面对母亲离去后留下的空白,以及……她可能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无声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