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249章 无声的遗产

第249章 无声的遗产(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庄严而简朴的告别仪式结束后,生活的河流,裹挟着悲伤与未尽的事宜,继续向前流淌。周文瑾老人的遗体火化后,骨灰被暂时安放在殡仪馆,等待选择一个合适的日子与早已在另一个世界等待她的丈夫合葬。喧嚣与人群散去,江城的老宅重新归于寂静,但这种寂静,与老人在世时那种充满生命气息的安静截然不同,它带着一种物是人非的空洞与清冷。

处理完最紧迫的丧葬事宜后,一个无法回避、也必然充满伤感的过程摆在了林家子女面前——整理母亲的遗物。

在一个天气略显阴沉的上午,林卫东、林向洋、赵庆兰和陈静四人,聚在了母亲生前居住的卧室里。阳光被薄云过滤,显得有气无力,透过窗户,在干净的地板上投下朦胧的光影。房间里的陈设依旧保持着老人生前的样子,仿佛主人只是暂时出门散步,随时会回来。

行动是沉默而缓慢的开始的。每个人都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郑重,仿佛生怕惊扰了空气中尚未散尽的、属于母亲的气息。

他们先打开了那个老式的樟木衣柜。里面的景象,让几个子女的心都不由得微微抽搐了一下。

衣物少得可怜。几件叠放得整整齐齐、颜色素净、款式早已过时的外套和毛衣;几件洗得发白、领口和袖口却依旧保持洁净的棉质内衣;一条她晚年常穿的、深色的裤子,膝盖处有些不易察觉的磨损痕迹……没有一件名牌,没有一样奢侈品,所有的衣物都带着长期使用和精心保管留下的印记,朴素得如同她的一生。赵庆兰拿起一件老人常穿的深紫色罩衫,手指摩挲着那柔软的布料,鼻尖仿佛又嗅到了母亲身上那股熟悉的、混合了淡淡皂角清香和药味的气息,眼圈不禁又红了。

接着,他们整理床底和书桌下的几个旧纸箱。其中一个箱子格外沉重,打开一看,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的,是周文瑾一生珍藏的医学书籍和她的工作笔记。

书籍大多是几十年前出版的,纸张已经泛黄发脆,封面磨损严重,但里面几乎每一页都有她用钢笔留下的娟秀而清晰的批注、划线和心得。那些笔记簿,更是她职业生涯的浓缩,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病例、手术要点、用药心得,字迹一丝不苟,即使在晚年视力不佳时,她也尽量写得工整。林向洋翻看着一本关于妇产科急症处理的笔记,里面详细绘制的手术解剖图,其精准程度令人惊叹。这些泛黄的纸页,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医者对专业的极致追求与敬畏。

另一个盒子里,则珍藏着那些见证了家族历史的老照片。从青春年华到白发苍苍,从二人世界到四世同堂,每一张照片都被精心粘贴在相册里,旁边有时还会用铅笔写上简短的注释和时间。看着照片上母亲从明眸善睐的少女,逐渐变为眼角爬满皱纹的老者,时光的无情与生命的轨迹,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的感伤。

母亲的物质遗存,清点下来,就是这些了。简单,洁净,带着岁月沉淀的温润,却也与她晚年所享受的国家待遇和子女们提供的物质条件相比,显得过于“清贫”。她似乎把一切都看得很淡,无论是物质的丰裕,还是世俗的排场。

就在整理即将接近尾声,大家都以为母亲的遗物就是这些充满回忆的旧物时,林卫东在书桌最底层那个带锁的、她存放重要证件的小抽屉里,有了新的发现。

抽屉里除了户口本、房产证(还是单位早年分的房改房)、一些重要的获奖证书外,还有一个略显突兀的、普通的白色信封。信封上没有署名,只是干净利落地封着口。

林卫东拿起信封,感觉里面似乎只有薄薄的几页纸。他小心地用裁纸刀划开封口,从里面取出了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信纸。

信纸是普通的横格信纸,上面的字迹,是母亲晚年时,因手部微颤而略显歪斜、却依旧努力保持工整的钢笔字。抬头,是两个清晰而郑重的字——遗嘱。

房间里的空气瞬间仿佛凝滞了。林向洋、赵庆兰、陈静都围了过来,目光聚焦在那张薄薄的信纸上。

林卫东深吸一口气,用平稳而清晰的声音,开始念出母亲留下的最后话语:

“卫东、向洋、小雪,我的孩子们:”

(信的开头,是母亲对他们惯常的称呼,仿佛只是又一次寻常的家信开头,却让在场的四人瞬间湿了眼眶。)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妈妈应该已经去和你们的爸爸团聚了。不要过于悲伤,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妈妈这一生,过得充实、坦然,没有太多遗憾。”

“你们都已成家立业,各有成就,生活和睦,这是妈妈最大的欣慰,也是我留给这个世界最好的‘作品’。你们不需要我再留下什么物质上的东西。”

“我一生清贫惯了,也没有什么值钱的物件。唯一的一点积蓄,是我这些年的退休金和你们平时给我的零花钱,我省下来的一些,都存在那张尾号为xxxx的存折里。数目不多,是我全部的心意。”

(林卫东记得那个存折,他知道里面大概有十几万元,这对于一位她这样资历的退休老人来说,确实只是非常俭省才能存下的数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