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叔叔的“天使投资”(1 / 2)
“梦之队”的雏形已然具备,激情与构想如同蓄势待发的箭矢,但弓弦之上,还缺那至关重要的一股力——启动资金。无论是租赁办公场地、购买基础的办公和设备、支付团队初期最基本的薪资,还是进行初步的市场推广和产品开发,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林帆清楚,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仅仅依靠有限的选调生工作经费或是小打小闹的众筹,他需要一笔能够支撑“新赛道计划”蹒跚起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天使投资”。
在他的社交圈和家族人脉中,最合适、也最有可能理解并支持这个想法的目标,无疑就是他的叔叔林向洋。叔叔白手起家,在商海沉浮数十年,既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又在疫情期间的全球采购中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他了解林家,了解林帆这段时间在云岭村的成长。
然而,越是如此,林帆越是感到一种压力。他不想利用纯粹的亲情纽带去“索取”,他希望这是一次基于商业逻辑和价值认同的、平等的“争取”。这不仅仅是为了钱,更是对自己和团队能力的一次验证,是对“新赛道计划”商业可行性的第一次严肃拷问。
他硬着头皮,在一个周末,拨通了叔叔的视频电话。电话接通,屏幕上出现了林向洋那张熟悉的脸庞,背景是他南方公司宽敞明亮的办公室。
“小帆?今天怎么有空找叔叔?在村里一切都好吧?”林向洋的声音洪亮,带着长辈特有的关切。
“叔叔,我挺好的。”林帆深吸一口气,决定开门见山,“我今天找您,是有件正事,想跟您认真汇报一下,也想听听您的意见。”
“哦?正事?”林向洋来了兴趣,调整了一下坐姿,“你说,叔叔听着。”
林帆没有立刻空泛地描述理想,他对着镜头,展示了一下手中一份不算太厚,但装订整齐的文件封面——《“新赛道”乡村数字化赋能社会企业商业计划书(初稿)》。
“叔叔,我和云岭村的阿雅,还有另外两位伙伴,准备创业。”林帆的语气平静而郑重,“我们想成立一家社会企业,专注于为像云岭村这样的中小农户和合作社,提供一站式的数字化赋能解决方案。这是我们初步的商业计划书,我想请您看看。”
“创业?社会企业?”林向洋的眉头微微挑动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但更多的是一种审视和好奇。他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说道:“把计划书发给我看看。”
林帆将电子版发了过去。屏幕那头的林向洋接收了文件,没有急于挂断视频,而是就着镜头,当场翻阅起来。他的表情变得专注,手指在平板电脑上滑动,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页内容。
林帆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这份商业计划书,是他熬了几个通宵,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云岭村的实践和团队讨论,精心打磨出来的。它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力求用数据和逻辑说话。
计划书清晰地阐述了几个核心部分:
一、市场痛点分析:用云岭村及周边乡村的具体案例,翔实列举了中小农户在技术、管理、营销、品牌、金融等方面面临的普遍困境和巨大需求缺口,论证了市场空间的广阔性。
二、解决方案(核心业务):详细介绍了“新赛道”计划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包”(整合牛博士的物联网、精准农业技术)、“营销赋能包”(小敏主导的品牌策划、内容创作、全渠道运营)和“运营赋能包”(阿雅负责的落地协调、供应链优化、基础管理培训),为农户提供模块化、可定制的服务。
三、盈利模式:明确提出了几种可行的收入来源:1、基础服务年费(针对合作社或规模化农户);2、销售额佣金分成(针对成功带货的产品);3、特定技术解决方案项目收费(如为果园定制智慧灌溉系统)。并附上了基于云岭村现有项目数据的初步财务预测模型,虽然粗糙,但体现了盈亏平衡的思考。
四、团队介绍:重点突出了四人核心团队的互补性——林帆的战略与资源、阿雅的基层与执行、牛博士的技术、小敏的流量,强调了团队兼具乡村情怀与商业务实精神。
五、社会价值阐述:明确指出了项目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潜在社会效益,并将其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品牌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