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跌倒在“新赛道”上(1 / 2)
拿到了叔叔的投资,签下了第一个客户“石头叔”,团队的士气一度高涨,仿佛那条通往理想彼岸的“新赛道”已然在脚下铺就,只待他们策马扬鞭。然而,现实的粗粝与复杂,很快便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给了这群满怀热情的年轻人一连串结结实实的下马威。创业的浪漫想象,在具体问题的重压下,迅速褪色,显露出其荆棘密布的本来面目。
第一记闷棍,敲在了技术担当牛博士的头上。
为了给石头叔的两亩试验田布设物联网监测系统,牛博士兴致勃勃地带来了他精心挑选的土壤湿度、温度传感器以及一个小型气象站。理论上是完美的: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平台自动分析,给出灌溉和施肥建议。
然而,云岭村复杂的地形和并不稳定的通信信号,成了这套“完美方案”的噩梦。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时断时续,如同一个口齿不清的信使;部署在茶园相对高处、以期信号更好的气象站,更是经常“失联”,需要人工爬上去重启。更糟糕的是,在一次调试无人机进行多光谱巡田时,由于信号受到山体遮挡干扰,无人机差点失控撞上山坡,幸亏牛博士操作熟练,才勉强迫降在草丛里,机翼也损坏了一片。
看着手里失灵的数据终端和摔坏的无人机,牛博士那张平日里沉浸在数据世界而显得平静的脸,第一次出现了挫败和焦躁。他蹲在田埂上,一遍遍检查设备,嘴里喃喃自语:“理论上传损耗不该这么大……肯定是地形多径效应……基站信号太弱了……”技术的傲慢在现实的地理障碍面前,显得如此无力。预期的“智慧农业”展示,变成了一场与不稳定信号和复杂地形的狼狈搏斗。
几乎在同一时间段,负责市场开拓的小敏也遭遇了滑铁卢。
她精心策划了一场针对云岭村特色山货(包括阿木奶奶的新绣品、阿峰的鸡蛋、以及提前预告的石头叔未来茶叶)的专题直播。她撰写了动人的文案,设计了有趣的互动环节,甚至说服了阿木奶奶和阿峰出镜。前期宣传效果不错,吸引了不少期待的目光。
直播当天,小敏在村委会门口架好设备,背景是青山绿水,氛围拉满。起初一切顺利,观看人数稳步上升。然而,当直播进行到最关键的产品展示和抢购环节时,村里的网络突然开始“抽风”!画面变得卡顿、马赛克,声音断断续续,小敏努力维持的笑容和流畅讲解,被一次次卡顿切割得支离破碎。评论区开始出现抱怨:
“卡成ppt了!”
“听不清啊,主播说啥?”
“算了算了,卡得没法买……”
尽管小敏和后台工作人员尽力维持,但糟糕的观看体验导致大量观众流失,最终的销售额远不及预期。精心准备的盛宴,被基础网络的“一碗冷饭”给搅黄了。看着惨淡的数据复盘,小敏把自己关在临时办公室里,气得直捶桌子,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委屈和愤怒涌上心头。
然而,打击接踵而至。林帆之前费了很大力气,与邻乡一家有一定规模的食用菌合作社谈好了初步合作意向,对方对“新赛道”提供的品牌包装和线上销售服务很感兴趣。就在即将签订服务合同的前夕,对方突然来电,语气抱歉地表示,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因为家庭突发变故,要离开本地,合作事宜无限期推迟了。
这个消息像一盆冰水,浇在了刚刚经历了技术挫败和直播失利、正需要一点好消息鼓舞士气的团队头上。不确定性,这个创业路上最常见的幽灵,以最突兀的方式,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连续的挫折,如同不断累积的乌云,笼罩在团队上空。前期高昂的士气急剧跌落,疲惫、焦虑和怀疑的情绪开始蔓延。
在一次项目进度复盘会上,这种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了。
牛博士因为传感器问题心情极差,当小敏提到下一步推广需要更稳定的技术支撑时,他忍不住抱怨道:“光是解决信号问题就要投入大量额外成本和时间!我们当初是不是把技术应用的难度想得太简单了?在这种地方搞物联网,简直就是……”
小敏本就因直播失利憋着火,立刻反驳:“技术不稳定,我们前端营销做得再好也是白搭!观众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我们不能总拿基础设施当借口,得想想替代方案!”
阿雅试图打圆场,强调本地协调的复杂性,希望双方理解。但牛博士和小敏都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争执从具体问题渐渐偏离,带上了些许个人情绪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