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第一个客户:说服“石头叔”(1 / 2)
林向洋的“天使投资”如同及时雨,迅速汇入了“新赛道”计划刚刚开立的对公账户。资金的到位,让此前更多停留在纸面和讨论层面的构想,骤然获得了转化为行动的底气。团队的士气为之一振,但无论是林帆、阿雅,还是新加入的牛博士和小敏,都清楚地记得林向洋那句“把握好度”的告诫。他们明白,投资人的钱不是用来挥霍的,必须用在刀刃上,必须尽快产生可见的价值,才能证明这条“新赛道”并非空中楼阁。
经过团队第一次正式会议的激烈讨论,他们决定将云岭村及周边几个情况类似的村落,作为“新赛道”计划的首个试点区域。这里既是他们最熟悉的“根据地”,也集中体现了中小农户面临的典型困境,具有极高的样本价值。而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客户,锁定了村里种植高山云雾茶、但多年来效益始终不温不火的“石头叔”。
“石头叔”人如其名,性格像山里的石头一样执拗、实在,甚至有些保守。他守着祖传的几亩老茶园,坚持着老一辈传下来的耕作方法,茶叶品质底子很好,但产量不稳定,外形粗糙,卖相不佳,一年到头辛苦,也挣不了几个钱。之前林帆和阿雅搞直播卖茶,他也只是观望,并未积极参与。
阿雅作为村里的“自己人”,负责打头阵。她提着一壶自家酿的米酒,熟门熟路地来到了石头叔家那座有些年头的木屋前。
“石头叔,忙着呢?”阿雅笑着打招呼。
石头叔正坐在门槛上,就着夕阳的余晖,笨拙地筛选着刚采下来的茶青,看到阿雅,抬了抬眼皮,“嗯”了一声,算是回应。
阿雅在他旁边的小凳上坐下,开门见山:“叔,跟您商量个事儿。林帆他们那个新公司,想找片茶园做个试验,用些新法子种茶、管茶,看能不能把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再往上提一提,卖得更好。我们觉得您这片茶园最合适,土好,水好,就是……”
她顿了顿,没把“管理粗放”几个字说出口,换了个说法:“就是还有挺大潜力可挖。您看,愿不愿意拿一两亩出来,跟我们合作试试?”
石头叔手里的动作没停,头也不抬:“新法子?啥新法子?不就是多撒点化肥,打点药呗?那玩意儿糟蹋地,茶叶也没那个味了,我不干。”
阿雅早有准备,耐心解释:“不是那种瞎搞的法子。是我们请来的专家,用科学的手段。比如,用无人机看看哪片茶树长得不好,用个小仪器插地里,就知道该施啥肥、该浇多少水,不多不少,正好合适。不是乱来,是更精细地伺候这些茶树。”
石头叔哼了一声,显然不太相信:“天上飞个机器就能看出茶树好坏?插根棍子就知道地缺啥?净整些花里胡哨的,能顶饭吃?我种了一辈子茶,还不如你们那些机器?”
第一次沟通,不出意料地碰了个软钉子。阿雅没有气馁,回来跟团队复盘。大家意识到,对于石头叔这样经验丰富却又固守传统的老农,空口白牙的解释是苍白的,必须让他“看见”,让他“算清账”。
几天后,团队全体出动,再次来到了石头叔的茶园。这次,他们带来了“装备”。
牛博士背着他的双肩包,里面装着便携式土壤多参数检测仪、叶绿素测量仪,手里还操控着一架嗡嗡作响的无人机。
小敏则拿着专业的相机和稳定器,开始从不同角度拍摄茶园的景象,记录当下的状态,也为后续可能的故事积累素材。
“石头叔,您看,”牛博士没有一上来就讲大道理,而是直接将检测仪的探头插入茶树根部的土壤,屏幕上立刻跳出一系列数据,“您看这个ph值,稍微偏酸了点,钾元素也略有不足。这就是为什么您这片茶叶子颜色不够油亮,可能滋味也稍微涩一点的原因。如果我们根据这个数据,精准地补充一点有机肥和钾肥,不是大面积乱撒,就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