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263章 失败是常态

第263章 失败是常态(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联合攻关小组的成立,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座灯塔,指明了航向,但航行本身的艰难险阻,却丝毫未曾减少。相反,随着“兵团”驶入技术的深水区,风浪愈发猛烈,暗礁层出不穷。

“失败是常态。”这句话不再是写在项目计划风险栏里的一句空话,而是化作了每一天、每一小时都在发生的、冰冷而残酷的现实。进展不是缓慢,而是在“前进两步,后退三步”的泥沼中艰难挣扎。

第一次重大的、系统性的失败,来自林雪团队寄予厚望的“自适应网格优化算法”第一版完整原型。

经过数月的艰苦攻关,王梓轩和算法组的同事们,融合了理论推导、开源代码借鉴以及从刘工老笔记里获得的灵感,终于搭建起了自主算法的初步框架。在进行了大量的小规模、简化模型的测试后,结果看起来相当不错,甚至在某些特定案例上,效率比原有的商业软件还有所提升。

团队内部洋溢着一种久违的、近乎雀跃的气氛。连日的阴霾似乎被这道曙光驱散。王梓轩更是兴奋不已,感觉自己终于一雪前耻,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林雪虽然保持着谨慎,但内心也难免升起一丝希望。她批准了进行一次全尺寸、高保真的复杂传感器模型仿真测试,这是验证算法能否投入实用的关键一步。

仿真任务被提交到了研究所的高性能计算集群上,预计需要运行三十六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算法组的成员们几乎每隔一会儿就要刷新一下任务队列,看着进度条缓慢而坚定地向前移动,心情既紧张又期待。

第三十六小时,仿真任务状态栏终于跳变成了“完成”。

王梓轩几乎是扑到电脑前,迫不及待地点开了结果文件。然而,屏幕上显示出的,不是预想中光滑、符合物理规律的场分布云图,而是一片混乱、扭曲,甚至出现了物理上不可能存在的奇异值的垃圾数据。

“这……这不可能!”王梓轩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声音因为震惊而变调。他快速检查着日志文件,发现了大量关于“矩阵奇异”、“迭代发散”的错误警告。

“是边界条件处理的问题?还是非线性迭代器的设置?”他喃喃自语,双手飞快地敲击键盘,试图定位问题根源。

但更深入的分析带来了更深的绝望。问题并非出在某个简单的参数设置错误,而是源于他们算法核心的一个底层假设——在处理多材料界面极端变形时,他们引入的一个简化模型存在致命缺陷。这个缺陷在简单模型中不明显,但在全尺寸复杂模型中,被急剧放大,最终导致整个计算崩溃。

数个月的心血,无数个不眠之夜,堆积如山的演算草稿……全部因为这一个底层架构的致命漏洞,而宣告无效。推倒重来,是唯一的选择。

实验室里,刚刚升起的那点希望之火,被这盆冷水彻底浇灭,只剩下刺骨的寒冷和死寂。王梓轩瘫坐在椅子上,双眼失神,仿佛被抽走了所有力气。这一次的失败,比之前任何一次调试失败都更加沉重,因为它摧毁的是方向性的信心。

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徐航团队也迎来了他们的“至暗时刻”。

经过前期大量的虚拟验证和架构探索,他们筛选出的最有潜力的专用芯片架构方案,终于完成了详细的电路设计,送到了国内一家顶尖的流片工厂进行第一次工程流片(试生产)。

芯片设计,尤其是先进制程的芯片设计,流片费用是一个天文数字。每一次流片,都意味着数以百万计甚至千万计的经费投入,以及长达数个月的等待周期。

等待的日子里,徐航团队一边继续优化后续设计,一边忐忑不安地祈祷。当装着第一批晶圆和封装好样片的保密箱被专人护送到实验室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测试台上,精密仪器连接着那颗凝聚了无数心血的芯片。通电、加载测试向量……一开始,基本功能测试通过,大家稍稍松了口气。但随着测试深入,进行到高性能计算核心的满负荷压力测试时,问题出现了。

芯片的功耗远超设计指标,发热严重,并且,在长时间高负载运行下,会出现间歇性的计算错误。

“是功耗管理单元的设计缺陷?还是时钟网络分布有问题?或者底层标准单元库的模型不准确?”徐航团队的骨干们围着测试数据,激烈地讨论着,每个人的脸色都异常难看。

最终的诊断结果令人沮丧:问题出在芯片的时钟树上。由于对自主设计的新架构在超高频下的信号完整性估计不足,时钟到达不同计算单元的时间存在微小偏差(时钟偏移),在极端条件下导致了时序违例,从而引发计算错误。

这是一个底层设计问题,无法通过软件修补解决。意味着这第一次流片,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失败,但得到的是一批存在固有缺陷、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芯片。巨额经费和宝贵的几个月时间,换来的是沉甸甸的教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