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从“赋能”到“普惠”的战略转向(2 / 2)
接着,林帆没有停留在理念层面,直接提出了具体、可执行的四大转向措施:
“第一,产品层面,立刻启动智慧农业App的‘老年模式’和‘方言语音’功能开发攻关!”他看向牛博士,“牛博士,这个任务交给你团队。‘老年模式’不是简单把字体放大,而是要彻底重构交互逻辑:图标要大而醒目,色彩对比要强烈,功能极简,只保留最核心的浇水、施肥预警和紧急求助等少数几个功能,操作步骤不能超过三步!取消所有不必要的弹窗和跳转。同时,集成方言语音识别和合成功能,让不识字的老人也能通过说话来查询信息和进行操作反馈。这比你优化那个并行算法更重要,也更难,我需要你亲自带队!”
牛博士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看着林帆不容置疑的眼神,又回想起培训会上的冷场,最终把话咽了回去,重重地点了点头:“好,我研究一下交互设计和语音技术。”
“第二,传播与服务体系层面,”林帆看向小敏,“小敏,你负责牵头,制作一系列极简的、图文并茂的‘数字使用小贴士’。内容涵盖如何连接wi-Fi、如何微信视频、如何扫码支付、如何识别常见诈骗、如何使用我们App的老年模式等。要用最大的字体,最简单的图画,一步一图,就像连环画一样。制作好后,在村里小卖部、快递点、卫生所、村委会公告栏等老人常去的地方广泛张贴。同时,录制方言版的音频说明,通过村里的广播站定期播放。”
小敏眼睛一亮,这个任务让她感觉比设计那些高大上的直播脚本更接地气,也更有意义,她立刻应道:“没问题!我马上组织人手,找村里画匠一起设计!”
“第三,建立常态化的人文辅助通道。”林帆继续说道,“阿雅,你负责主动联系小蕾,与他们的高校‘数字反哺’志愿服务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他们的志愿服务纳入我们的社区支持体系,定期邀请他们来村里,形成制度。同时,我们也可以考虑培养本村的‘数字辅导员’,比如鼓励像春娥婶这样学习意愿强的老人,学成后去帮助其他人,给予一些小激励。”
阿雅点头:“这是个好主意,形成社区内部的互助机制,比单纯外部输入更可持续。”
“第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林帆的语气格外严肃,“保留并优化所有服务的线下传统渠道!我们的智慧农业服务,必须保留电话通知和人工上门指导;农产品销售,必须保留线下集市和实体代销点;未来如果涉及金融、政务等服务对接,我们也必须积极协调,确保有线下窗口可以办理。数字化是增量,是优化,但绝不能是唯一选项,更不能取代传统渠道!线下渠道,是数字化的补充,更是保障社会公平、兜底民生服务的‘安全网’!”
这四条具体措施的提出,让之前还有些迷茫和争议的团队成员,眼前豁然开朗。战略转向不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有了清晰的路径和抓手。尽管他们知道,每一条落实起来都充满挑战——开发适老模式意味着推翻重来甚至牺牲部分性能;制作张贴和广播意味着投入更多线下人力物力;与志愿者合作和保留线下渠道则意味着更高的运营成本和更“慢”的推进节奏。
但是,没有人再提出反对意见。九叔公的质问言犹在耳,像一根鞭子,抽打着他们的职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意识到,创业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担当。
“同志们,”林帆做最后总结,目光灼灼,“这条路,可能会比我们想象得更难,更‘慢’。我们可能要放弃一些看似亮眼的增长数据,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在那些‘不起眼’的细节上。但是,这才是真正通往‘普惠’的道路,是能够让我们的技术真正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并且温暖每一个人的道路!我们不是在放弃先进性,而是在追求一种更高级、更负责任、更有温度的先进性!”
会议结束后,团队立刻像上紧了发条的齿轮,开始按照新的战略方向运转起来。牛博士召集了他的技术团队,开始头脑风暴“老年模式”的技术方案,第一次认真研究起交互设计和语音识别SdK;小敏则带着内容团队,找来红纸和粗毛笔,开始设计第一版“数字使用小贴士”的初稿;阿雅开始起草与小蕾志愿服务队的合作方案……
林帆看着忙碌起来的团队,心中稍稍安定,但并未感到轻松。他知道,战略转向的号角已经吹响,但真正的考验在于执行,在于面对那些必然会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尤其是当“慢”下来之后,如何应对来自投资人、合作伙伴甚至内部对于“效率”和“速度”的质疑。
这场从“赋能”到“普惠”的转向,注定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它要求他们不仅要懂技术、懂市场,更要懂人心、懂社会、懂公平。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他们选择的这条“慢”下来、更有温度的道路,最终能否走通,能否真正弥合那道深深的数字鸿沟,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