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从“赋能”到“普惠”的战略转向(1 / 2)
九叔公那声“跟不上就活该被扔下吗?”的质问,如同一声悠长而沉重的钟鸣,在林帆和阿雅的心中反复回荡,彻底驱散了他们之前因ppt成功和“云岭模式”小有成效而产生的些许自得。那一夜,两人几乎未曾合眼,不是在焦虑,而是在一种近乎痛彻的清醒中,反复咀嚼、剖析着团队自成立以来所走过的路。
第二天一早,林帆没有像往常一样先去田间地头或查看数据后台,而是直接让阿雅通知所有核心成员——包括牛博士、小敏,以及负责运营和市场的骨干,立即到村委会议室召开紧急会议。他的语气罕见地带着不容置疑的凝重。
人到齐后,会议室里的气氛有些沉闷。大家都隐约感觉到可能与昨天小马推广受阻以及九叔公发脾气的事情有关,但具体林帆要说什么,并不清楚。牛博士还在琢磨着他算法的一个优化点,小敏则在想着下一场直播的选品。
林帆没有绕任何圈子,他站在白板前,目光扫过每一位团队成员,开门见山:“今天这个会,只有一个主题:反思和转向。”
他转过身,在白板中央重重地写下了两个词:**赋能**——>**普惠**。
然后在“赋能”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普惠”上画了一个坚定的箭头。
“我们过去一直挂在嘴边的‘赋能’,”林帆指着那个词,声音低沉而清晰,“可能从一开始,我们的理解就出现了偏差。我们潜意识里,或许把自己当成了技术的布道者,带着一种优越感,想要用我们认为是‘先进’的东西,去‘提升’这里的人们。”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些话在每个人心中沉淀。
“我们设计了功能强大的App,策划了紧跟潮流的直播,规划了区块链、元宇宙的未来……但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些东西,对于九叔公、对于春娥婶、对于德顺叔,以及对于村里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的父老乡亲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便利,还是负担?是桥梁,还是高墙?”
他详细复述了昨天九叔公与小马冲突的整个过程,尤其是九叔公最后那几句撕心裂肺的质问。当他重复出“跟不上就活该被扔下吗?”这句话时,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连呼吸声都变得清晰可闻。牛博士推了推眼镜,眉头紧锁;小敏下意识地低下了头,摆弄着手中的笔。
“这句话,像一记耳光打在我脸上。”林帆的语气带着深深的自责,“我们口口声声说要用数字技术改变乡村,但如果我们的‘改变’,是以抛弃一部分跟不上速度的人为代价,那这改变还有什么意义?这根本不是赋能,这是筛选,是淘汰!是与我们创业的初衷背道而驰!”
阿雅接着林帆的话,声音温和却坚定:“我们之前太执着于技术的‘先进性’和模式的‘创新性’,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包容性’和‘适用性’。我们追求快,追求亮眼的数据,却忘了有些价值,比如公平,比如温度,比如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承诺,是无法用数据衡量的。”
牛博士忍不住开口了,带着技术人员的执拗和一些委屈:“林帆,阿雅,我承认老人用App是有困难。但技术迭代本身就是趋势,我们不能因为一部分人暂时不适应,就放弃更高效、更先进的方案吧?社会总要向前发展的。”
“牛博士,你说得对,社会要向前发展。”林帆肯定了他的出发点,但话锋一转,“但发展的方向,不应该只有‘效率’这一个维度。尤其是我们做乡村事业的,更不能唯效率论。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包容性发展,是让所有人都能分享红利的发展,哪怕慢一点!”
他指着白板上的“普惠”二字:“所以,我们必须进行战略转向!从追求‘赋能’的单一维度,转向践行‘普惠’的多维平衡。我们未来的核心原则是:技术不仅要先进,更要包容、易用、有温度!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必须能够覆盖和理解所有用户,尤其是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