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276章 母亲的遗嘱与“家”的真意

第276章 母亲的遗嘱与“家”的真意(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秦老师那番关于“城市作为记忆容器”的论述,如同在林雪心中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激起的涟漪久久未能平息。它赋予了她一种全新的视角,却也带来了更深的迷茫——如果老宅和这片街区真的承载着如此厚重的集体记忆与城市文脉,那么单纯地反对拆除,是否就足够?在面对现代化居住需求和城市发展的宏观叙事时,这份“记忆”又该如何安放,才能不被时代的洪流冲散?

带着这份比归来时更加沉重也更加复杂的思虑,林雪回到了寂静的老宅。大哥林卫东似乎出去找老同事打听消息了,林帆也不在,空荡荡的屋子里只有她一个人。夕阳的余晖透过格子窗,在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寂寥的光斑。空气中漂浮着细微的尘埃,仿佛时光在这里凝固,却又在某种无形的压力下悄然碎裂。

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落回了父母卧室里那个深棕色的老樟木箱上。那是母亲周文瑾的嫁妆,跟随了她一辈子,上面那把小小的铜锁已经有些锈蚀。小时候,她和弟弟们总觉得这个箱子里藏着什么了不起的宝贝,母亲却总是笑着说:“这里头啊,都是些没用的老东西。”然后小心翼翼地锁好。

母亲去世后,这个箱子就被保留了下来,里面的东西,他们兄妹几个似乎都默契地没有去动,仿佛那里面封存着母亲最后的气息,不忍惊扰。

但此刻,一种强烈的、难以抑制的冲动驱使着林雪。她需要找到某种答案,某种能够穿透眼前纷争迷雾、直指核心的启示。她走进卧室,在五斗橱的一个旧铁盒里,找到了那把小小的、已经有些变形的铜钥匙。

拿着钥匙的手,微微有些颤抖。她深吸一口气,仿佛在进行一个庄严的仪式,轻轻地将钥匙插入锁孔。一声轻微的“咔哒”声后,锁开了。

一股混合着樟木、旧纸张和淡淡霉味的气息扑面而来,并不难闻,反而有种时光沉淀的安宁。箱子里的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上面还盖着一块洗得发白的蓝色土布。林雪轻轻掀开土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用深蓝色硬纸板做封面的、厚厚的相册,封面已经磨损,边角卷起。

她小心翼翼地捧出相册,坐在了父母曾经睡过的那张老式木架床边。翻开硬质的封面,第一页是一张已经泛黄的黑白结婚照。年轻的父亲林瀚章穿着笔挺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明亮而坚定;母亲周文瑾穿着那时流行的列宁装,扎着两条粗辫子,脸上带着羞涩而幸福的微笑。那是他们故事的起点。

她一页一页地翻下去。照片记录着这个家庭一步步走来的轨迹:父母抱着襁褓中的大哥林卫东,背景就是这间老宅的院子;她和二哥林向洋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在胡同里追逐打闹,被镜头瞬间定格;小弟林帆出生时,全家围在床边,母亲脸色苍白却笑容满足;他们兄妹几个戴着红领巾在校门口的合影;父亲获得劳模称号时,胸佩大红花的留影;她和徐航结婚时,穿着红色旗袍与父母在院中的合照;还有无数张看似随意的生活照——在院子里吃饭、在灯下学习、在过年时包饺子、在夏夜纳凉……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被定格的瞬间,串联起来,就是一部鲜活生动的林家编年史。照片里的老宅,是这一切的背景板,是这些欢笑、泪水、奋斗与成长的无声见证者。它不仅仅是砖瓦木石,更是这些珍贵记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相册的最后一页,夹着几页对折起来的、有些发脆的信纸。林雪的心跳莫名加快,她轻轻地将它们取了出来。

展开信纸,上面是母亲周文瑾那熟悉的、娟秀而有力的钢笔字。这不是一封正式的遗嘱,更像是一些零散的随笔和日记片段,记录的似乎是她晚年病中,对过往生活的追忆与感触。

“……今日阳光甚好,照在院里的那棵老石榴树上,影子投在窗上,晃晃悠悠的,像极了卫东小时候在院里跑跳的身影。这棵树,还是瀚章刚分到这房子时,我俩一起种下的,说是寓意多子多福。如今,孩子们都大了,飞走了,只有它还守在这里。”

“……翻看旧照片,看到小雪扎着羊角辫,在厨房门口学走路的样子,一晃眼,她都成了大科学家了。时间过得真快啊。这老房子的每一个角落,好像都藏着他们小时候的声音。”

“……夜里睡不着,听着窗外雨水滴落在青石板上的声音,滴滴答答,听了大半辈子了。这声音,比什么安眠药都管用。要是换了高楼,怕是再也听不到这般静谧的声响了。”

“……向洋打电话来说,深圳那边发展快,让我们过去享福。瀚章和我都舍不得走。这里不只是个住处,这里有我们的根,有我们一辈子的念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带着感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