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历史的回响(1 / 2)
一行人沿着绿道,走到了一处视野尤为开阔的江湾。这里有一片向外延伸的观景平台,由厚重的花岗岩砌成,栏杆古朴坚实,显然是滨江公园精心打造的一处核心景点。平台微微探入江中,仿佛一只伸向江心的巨掌,意图更近地触摸那奔流的脉搏。
大家不约而同地在这里停下了脚步,倚着冰凉的栏杆,极目远眺。
从此处望去,长江的浩瀚与力量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江面在这里似乎变得更加宽阔,对岸的景物在薄薄的水汽中显得有些朦胧,唯有连绵的绿色山峦如同淡淡的剪影。江水不再是近距离看到的土黄色,在阳光的直射和天空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种更为深沉的、介于赭石与青灰之间的厚重色调。它无声,却仿佛蕴藏着雷鸣;它平稳,却能感受到水面之下那足以推动万吨巨轮的、绵绵不绝的伟力。一道明显的、因主流与回流形成的巨大水纹线,如同大地的皱纹,清晰地标示着江水主导的、永恒向东的方向。
那艘巨大的货轮已经驶远,变成了视线尽头的一个小黑点,但它的汽笛声似乎还隐隐回荡在江风里。偶尔有其他较小的船只,如客运渡轮、拖船、渔政船等,在江面上划出白色的航迹,点缀着这片古老而繁忙的水域。
四周的喧嚣——健身区的音乐声、孩童的嬉闹声、人们的交谈声——在此刻仿佛都被这浩瀚的江景过滤、吸收,变得遥远而模糊。一种基于时空尺度的宏大与静谧,笼罩在观景平台上,也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林卫东没有看任何人,他的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眼前奔流的江水,望向了更遥远的时空。他双手扶着栏杆,身体站得笔直,那是一种历经岁月与责任打磨后形成的、刻在骨子里的姿态。江风吹动了他花白的鬓发,他久久没有说话,似乎在积蓄着某种情绪,又似乎在组织着最为贴切的语言。
其他人都默契地保持着安静,连最好动的小诺也似乎被这凝重的气氛感染,乖乖地趴在徐航肩头,眨着大眼睛看着波光粼粼的江面。所有人都感觉到,大哥似乎有话要说,那是一段沉淀了数十年的、属于他个人也属于这个家族的记忆与感悟。
终于,林卫东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金属般的质感和历史的沉淀感,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看着这江水……不由人啊。”他轻轻叹了口气,这叹息里没有悲伤,只有一种饱经世事后的苍茫与通透。
他微微侧过头,目光依次扫过身边的弟弟林向洋、妹妹林雪,然后是林帆、阿雅这些子侄辈,最后甚至看了一眼徐航和小诺。
“小时候,”他的眼神变得有些悠远,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江城,“那时候江堤还没修这么好,就是土坡石头。你们的爷爷,就经常带着我,到江边来。”
他的话语将众人的思绪都拉回到了那个尚未远去的年代。
“他那时候话不多,但站在江边,看着这水,总会跟我说几句。”林卫东模仿着记忆中父亲的口吻,声音低沉了些,“他会指着这江水说:‘卫东啊,你看这长江水,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它就这么流着,从西边来,到东边去,一刻不停。为啥?因为它要到大海里去。’”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个简单的比喻在江风中回荡。
“那时候我小,不太懂。后来,慢慢就明白了。”林卫东的声音恢复了平时的沉稳,但更加深沉有力,“这江水奔流不息,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一个目标,一个归宿。它一路上,会分出很多支流,有的往南,有的往北,有的可能还会绕很大的弯子……”
他的目光再次扫过自己的弟妹和子侄,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后来,你爷爷响应号召,北上,去搞重工业建设,把一辈子都留在了那边。”他指的是父亲林瀚章,为了国家工业化的奠基,远离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