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奔流不息(1 / 2)
那声象征着定格与开启的电子快门音,仿佛并未完全消散,而是融入了长江的波涛声与江风的絮语中,化作了一种无形的动力,推着林家人的脚步,自然而然地再次向前。
“好了,收工!”陈静笑着将手机妥善地放回包里,仿佛完成了一项极其重要的仪式。家庭群里,那张新鲜出炉的全家福已经开始引发一连串的点赞和爱心表情,数字时代的便捷让这份喜悦瞬间传递、共享。但此刻,比手机屏幕上跳动的符号更真实的,是身边亲人的体温,是脚下坚实的大地,是眼前这片生生不息的壮丽山河。
“走,再往前溜达一段。”林卫东大手一挥,语气里带着了却一桩心愿后的轻松与畅快。他习惯性地向赵庆兰伸出手,赵庆兰微笑着,自然地将自己的手递过去,两人相携着,率先沿着滨江步道,向着太阳更高升起的方向缓步而去。
他们的步伐,与身后那艘银色江轮破浪前行的节奏,竟有几分奇妙的同步。那艘船已经驶远,变成了江心一个闪亮的移动光点,但它留下的那道白色航迹,却在金红的江面上久久不散,如同一条指向未来的虚线,指引着方向。
旭日已经完全挣脱了地平线的最后一丝羁绊,跃上了澄澈的天空。它的光芒变得愈发强烈和温暖,将原本弥漫在江面上的那层薄金渲染成了更加恢弘磅礴的金红色。江水仿佛被注入了熔岩般的生命力,奔流的气势更加雄浑,哗哗的水声不再是低沉的背景音,而像是一首古老而永恒的歌谣,吟唱着时光与变迁。阳光洒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将他们的身影在洁净的路面上拉得长长,这些长短交错、紧密相连的影子,仿佛是这个家族绵延血脉与精神谱系的可视化延伸。
他们这一行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流动的、却又内在紧密联结的整体。林卫东和赵庆兰打头,步履沉稳,是家族的舵与锚;林向洋、陈静与林雪、徐航略后半步,彼此间交谈着,是中流砥柱;林帆和阿雅则走在稍后一些,时而驻足用手机拍下江景,时而快走几步跟上,是充满活力的后浪;而小诺,则成了这个流动方阵中最欢快的音符,她一会儿跑到最前面,拉住太爷爷太奶奶的手,仰着小脸问东问西,一会儿又溜达到爸爸妈妈身边,好奇地听着大人们的讨论,一会儿又退到最后,试图去踩小叔叔林帆的影子,银铃般的笑声洒了一路。
他们的说笑交谈声,与周围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步道上,晨跑者挥洒着汗水,呼吸规律而有力;广场空地上,穿着太极服的老人们缓缓起手,动作如行云流水;穿着鲜艳舞蹈裙的阿姨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脸上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孩子们骑着小小的自行车,尖叫着穿梭,带起一阵阵无忧无虑的风。还有像他们一样漫步的家庭,牵手的情侣,凭栏远眺的游客……这充满烟火气的、生机勃勃的生活画卷,以一种温暖而强大的力量,将林家人包裹、吸纳,使他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这伟大时代日常图景中,最真实、最生动的一部分。
个人的故事,在此刻显得如此微小,如同江中的一滴水。但正是这无数滴水,汇聚成了奔流向前的浩瀚洪流;正是这亿万个平凡家庭的悲欢离合、奋斗追求,共同构成了一个民族波澜壮阔的史诗。
走着走着,林卫东的目光从身边跑过的年轻士兵身上收回,落在了步道旁一组新设立的公共设施上。那是几个设计巧妙的智能健身器材,旁边还立着一块电子显示屏,实时滚动着空气质量、风速、甚至当前在步道上运动的总人数等数据。
“变化真大啊,”他不由地再次感慨,这一次,语气中少了些怀旧,多了些赞赏,“我们那时候,江边就是土堤、码头、扛包的工人。哪有这么漂亮的公园,这么先进的玩意儿。”他用下巴点了点那些智能器材,“现在的人,享福喽。”
“享福,也更注重健康了。”赵庆兰接话道,她看着那些充满活力的锻炼人群,“生活好了,观念也变了。以前是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活质量。”
林向洋闻言,商业嗅觉敏锐地插话:“爸,妈,这可是个大市场。大健康、银发经济、智能家居……我们集团下一步的一个重点方向,就是围绕提升生活品质做文章。比如,研发更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穿戴设备,能监测心率血压,还能一键呼叫求助,操作还要特别简单。”他边说边看向陈静,陈静默契地点头,补充道:“我们已经和几家研究机构在接触了,用户体验是重中之重。”
他们的对话,从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很自然地就延伸到了产业规划和未来布局上。这并非刻意,而是他们这代人的思维惯性,善于从生活的细微处洞察时代的脉搏和商业的蓝海。
这时,一阵略显激昂的讨论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是旁边几个穿着文化衫、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围着一个展开的笔记本电脑,指着江对岸一片正在施工的庞大建筑群,激烈地争论着什么。隐约能听到“零碳排”、“模块化建造”、“智慧城市神经网络”、“生物多样性补偿”等词汇。
林雪和徐航不约而同地放缓了脚步,相视一笑。那些词汇,是他们日常科研工作中再熟悉不过的领域。
“听到没?”徐航低声对林雪说,“现在的年轻人,思考和关注的层面,比我们当年更前沿,也更具有全球视野。”
林雪点点头,目光追随着那几个充满激情的大学生,眼神中满是欣赏:“是啊,他们考虑的不只是技术本身,更是技术如何与自然、与社会更和谐地共生。这是更高的要求,也是我们下一步攻关必须融入的理念。”
他们的对话,将“卡脖子”技术的突破,从单纯的性能追赶,提升到了与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未来命运相连的更高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