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薪火(全书完)(1 / 2)
时间,如同林家门前那条大江,悄无声息却又势不可挡地向前奔流。转眼间,已是若干年后。
一个秋日的下午,阳光失去了夏日的酷烈,变得格外温煦醇厚,像融化的蜜糖,透过“社区记忆馆”那扇擦拭得一尘不染、保留了传统木格窗棂的玻璃,静静地洒落进来。光线在光洁的旧木地板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空气中,无数微尘在光柱里缓慢、优雅地舞动,仿佛时光本身具象化的精灵。
记忆馆内异常安静。这不是空旷的死寂,而是一种被无数故事、无数情感填充后的丰盈的宁静。这里是由林家老宅部分空间改造而成,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格局和风貌——那高高的房梁,那被岁月磨得温润的门槛,那依稀可辨旧时花纹的砖墁地。只是内部的功能已经转变,成为了一个向整个社区开放的、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空间。
在记忆馆靠里的一角,临窗的位置,摆放着一张仿旧式的宽大书桌。一个少女正伏案疾书。
她,就是小诺。
昔日那个在江边被爸爸抱在怀里、仰着小脸问“船要开到哪里去”的四岁女童,如今已成长为一名亭亭玉立的中学生。她扎着简单的马尾辫,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专注的侧脸。阳光勾勒着她纤细的睫毛和正在迅速抽条、略显单薄的身形。她穿着干净的校服,周身散发着这个年纪特有的、混合着青涩与认真气息的光芒。
她正在完成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一份关于“我的家与国”的主题报告。与大多数同学选择采访在世的祖辈不同,小诺将她的调研地点,直接放在了这座由她自己家老宅改造的记忆馆里。这里陈列的,不仅仅是林家的家族史,更是一段浓缩了的、与共和国发展同频共振的岁月篇章。
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偶尔停顿下来,她会抬起头,目光越过窗棂,望向窗外。院子里,那棵年岁久远的老石榴树依然枝繁叶茂,几只麻雀在枝桠间跳跃啾鸣。更远处,越过低矮的、保留了传统风貌的街区屋顶,可以隐约望见江城新城区的现代建筑轮廓,在秋日晴空下闪烁着金属和玻璃的光泽。一种奇妙的时空交错感,在这里静谧地弥漫。
她的调研,是从静静地“阅读”这些展品开始的。她没有急于动笔,而是花了整整好几个下午,像一个小小的考古学家,又像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在这些沉默的物件前驻足,试图读懂它们无声的诉说。
现在,她的报告已经接近尾声。稿纸旁边,摊开着她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她的感悟和摘抄。她深吸一口气,目光再次投向那些静静地安放在柔和灯光下的展柜,仿佛在进行最后一次的确认与对话。
**第一组展品:奠基者的足迹**
最靠里的一个独立展柜,质地厚重,灯光也调得更为沉静。里面并排陈列着两样东西。
左边,是一本封面早已磨损、边角卷起、纸页泛黄甚至有些脆硬的笔记本。封面上,用遒劲有力的毛笔字写着“林瀚章”三个字。这是太爷爷的笔记。小诺透过玻璃,能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公式、图表和略显潦草却条理清晰的记录。那是在缺乏计算机的年代,完全依靠人力进行的庞大计算。她仿佛能看到,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太爷爷伏在简陋的书桌前,眉头紧锁,却又目光如炬,用手中的笔和计算尺,为共和国的早期工业建设,描绘着最基础的蓝图。那笔记本里,不仅有技术参数,偶尔在页边空白处,还会有一两句诗,或是对远方妻儿的思念之语,硬朗的笔迹中,偶尔流露出的一丝柔情,更让人动容。旁边还有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是年轻的太爷爷林瀚章和太奶奶周文瑾的合影,背景是北方某工业基地的轮廓,两人脸上洋溢着建设者的豪情与纯净的信念。
右边,是太奶奶周文瑾的听诊器。黄铜的听头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光泽,蒙上了岁月的包浆,橡胶管也因年代久远而有些许硬化。但它被擦拭得干干净净,以一种被珍视的姿态,放置在深色的天鹅绒衬垫上。这听诊器,曾贴在无数工人的胸膛,聆听过共和国工业化初期那强劲而略显急促的心跳;也曾悬在无数普通病患的胸前,传递着一位女医生的仁心与温度。它与旁边那本充满理性与力量的工程笔记放在一起,一个代表着“建设”的硬朗,一个代表着“守护”的温柔,共同构成了那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年代里,一对普通知识分子夫妇最真实的写照——他们将个人的才智与情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脚下这片渴望新生的土地。
小诺在报告里写道:“太爷爷和太奶奶的故事告诉我,国家的起步,是从最基础、最艰苦的地方开始的。他们用知识和双手,还有分离与思念,为一个大国的梦想,打下了第一块基石。那本笔记和那个听诊器,是那个时代‘奉献’最安静的证词。”
**第二组展品:隐形的丰碑**
接下来的展柜,主题是“坚守与奉献”。核心展品,是爷爷林卫东那枚在八十周年庆典清晨,被他郑重别在胸前的纪念章。此刻,它被放置在一个精致的深色锦盒中,旁边配有放大的照片和简短的文字说明,讲述了那代人在遥远西北戈壁,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历史。
这枚小小的徽章,小诺曾在许多家庭照片和视频里见过它别在爷爷胸前的样子。但如此近距离地、静态地观察它,还是第一次。她注意到徽章边缘那些细微的磨损痕迹,想象着爷爷在无数个深夜,或许会下意识地摩挲它,那是与过往峥嵘岁月的一种无声交流。与徽章并列的,是几本红色封皮的、印有“先进工作者”字样的荣誉证书,以及一张爷爷和林奶奶赵庆兰在基地宿舍前的合影,两人都穿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军便装,笑容腼腆而坚定。
紧挨着的,是奶奶赵庆兰的展区。这里陈列着她使用多年的教案,纸张泛黄,上面用红蓝墨水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备课笔记和重点标注;一支普通的钢笔;还有几张她站在简陋的讲台前,为基地的孩子们上课的老照片。奶奶的目光,透过照片,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属于教师的、春风化雨般的温柔与执着。
小诺在笔记中写道:“爷爷和奶奶,他们把最美好的年华,藏在了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地方。他们没有留下显赫的名声,但他们的工作,让我们的国家挺直了腰杆。奶奶则在那片精神的荒漠里,为下一代开辟了知识的绿洲。他们的‘隐形’,恰恰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显形’。”
**第三组展柜:弄潮儿与攻坚者**
时代的画卷在这里色彩变得鲜明而活跃。代表二爷爷林向洋和二奶奶陈静的展区,充满了市场经济初期的勃勃生机。那里陈列着林向洋签下的第一份外贸合同复印件,纸张已经发脆,上面的金额在今天看来或许微不足道,但那签名却带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决绝;有他们早期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制品);还有一张他们在广交会摊位前的合影,身后是琳琅满目的“中国制造”商品,两人脸上是疲惫却充满希望的笑容。旁边还有陈静使用过的早期“大哥大”手机模型,象征着通讯手段的变革如何助推了商业的腾飞。
而代表爸爸徐航和妈妈林雪的展区,则充满了现代科技的气息。这里摆放着他们获得的众多专利证书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份的放大复印件,那复杂的专利号和严谨的法律措辞,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和反复实验。有林雪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国家级科技表彰大会上领奖的照片,她手持奖状,自信从容;有徐航在洁净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操作精密仪器的场景。展柜一角,甚至还用一个特制的透明模型,展示了他们团队设计的一款核心芯片的内部结构,那错综复杂的金色电路,如同微缩的城市迷宫,闪耀着智慧与创新的光芒。
小诺写道:“二爷爷和二奶奶,他们勇敢地跳进了市场经济的大海,成为了‘弄潮儿’。他们证明了中国人不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有搏击风浪的智慧和勇气。而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战斗在看不见硝烟的科技前沿,他们的‘兵团作战’,是为了让中国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发动机’和‘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