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 > 第223章 图书馆的长夜

第223章 图书馆的长夜(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斯坦福之行后,陈晓没有立刻返回纽约。他以“考察西海岸投资环境”和“与斯坦福学者进行后续交流”为由,在帕罗奥图租下一处僻静住所。而他真正的目的,只有自己清楚。

几次以“探讨学术”为名的邀约,都定在斯坦福那座恢弘的胡佛塔图书馆。那里安静庄重,充满知识与思想的气息,适合深度对话,不易被打扰。

林默涵每次都准时出现,带着笔记本和几本厚重的参考书,神情专注而沉静。最初的交流确实围绕陈晓演讲中提到的供应链韧性与地缘风险展开,但很快,话题便如藤蔓般自然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

第一次长谈关于历史与周期。

灯光柔和地洒在深色的木质长桌上,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与皮革装帧的气味。

“你提到利用裂缝,”林默涵翻着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指尖划过书页,“但历史告诉我们,裂缝往往不是偶然,而是旧体系无法容纳新力量崛起的必然结果。就像十九世纪的英国,它的全球供应链建立在殖民体系和海军霸权上,当这两者开始动摇,再精巧的商业布局也难逃冲击。”

陈晓靠在椅背上,看着她:“所以你认为,单纯在现有体系内修修补补,意义有限?”

“至少不够长远。”她抬起头,目光清亮,“真正的韧性,或许需要预判甚至拥抱结构性的变迁。比如,如果未来真的出现一个非西方主导的庞大工业体系,现在的供应链逻辑,有多少还能适用?”

陈晓心中微动。这已超出商业策略,进入了历史哲学的领域。他发现自己很享受思维被推向宏大维度的过程——与怀斯他们开会是算计成本利润,与林默涵对话却像在推演文明周期,体验迥然不同。

第二次长谈关于价值与效率。

窗外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着图书馆高大的玻璃窗。

陈晓提到OSS那套效率至上的管理哲学如何应用于“远航”。

林默涵沉吟片刻,说:“效率是工具,不能是目的。如果一个体系只追求资源配置的极致效率,却忽略人的归属感、文化的延续性,甚至公平与正义,那么这种效率构筑的堡垒,内部可能是冰冷而脆弱的。它无法承受来自道德或情感的冲击。”

她顿了顿,补充道:“就像你构建的‘桥梁’,如果只是为了资本流动的最高效率,那么当桥两端的人心背离时,桥再坚固,也可能无人行走。”

陈晓沉默。他想起“远航”高速扩张下那些被并购公司员工的焦虑,以及灰色地带操作时偶尔掠过心头的不安。她的话像细针,精准刺中他潜意识里某些模糊的困扰。他不禁反思:管理学不仅是科学,也必须关乎人。林默涵仿佛在为他补上一堂哲学课。

第三次,也是最深入的一次,关于中国的未来。

那是一个深夜,图书馆里只剩下他们两人和远处一名打盹的管理员。灯光在他们周围圈出一片温暖的光晕。

话题不知怎的转向了那片遥远的东方土地。林默涵的语气依旧理性,但陈晓能清晰感受到,那理性之下涌动着一股深沉而炽热的情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