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图书馆的长夜(2 / 2)
“他们经历了太多苦难,”她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战争,分裂,贫困……但他们没有倒下。如今,他们在尝试一条前所未有的路。艰难,充满未知,甚至可能走弯路,但那种想要掌握自己命运、让国家重新站起来的决心,是真实而强大的。”
她谈起中国的农村,谈起那些在贫瘠土地上挣扎求生的农民,谈起初步建立的工业基础面临的封锁与挑战。她没有回避困难,但字里行间充满坚定的信念。“它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理解,是时间,是不被偏见蒙蔽的真正合作机会。”
陈晓静静聆听,没有打断。他注视着她谈论祖国时眼中那不同于谈论学术的光芒——那是一种近乎信仰的光。他被深深触动。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与他内心深处对故土的复杂情感产生强烈共鸣。他甚至有一瞬冲动,想告诉她自己的来历,想听她对他这样身份复杂、游离于两岸之间的人作何评价。
但他忍住了,只是说:“一个拥有如此历史底蕴和人口规模的国家,一旦找到正确的路径,其爆发出的能量,将改写世界格局。”
林默涵看向他,眼中带着一丝探究,最终化为浅浅笑意:“看来,陈先生对中国的‘潜在市场’,比我想象的还要乐观。”
“不是市场,”陈晓郑重纠正,“是文明。一个古老文明寻求复兴的可能性。”
那一刻,两人之间流动着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
几次图书馆长谈下来,他们的话题早已超越最初的经济学范畴,触及历史、哲学、国际政治,乃至个人价值与时代洪流的交织。陈晓发现,林默涵不仅学识渊博、思维敏锐,更拥有一种罕见的特质——能将理性分析与深沉情感完美结合。她对祖国的爱不是盲目狂热,而是基于深刻理解与理性思考的坚定信念。
林默涵也察觉到,陈晓这个看似冷静甚至有些冷酷的商业巨子,内心深处并非只有利益算计。他对世界格局有着超越商人的洞察,对历史变迁有着深刻感悟,甚至对那片东方土地,也怀有一种她暂时无法完全解读、但绝非敌意的复杂关注。
他们互相挑战,互相启发,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悄然拉近了灵魂的距离。
最后一个图书馆之夜,当两人合上书本准备离开时,窗外已是晨曦微露。
林默涵收拾着东西,忽然轻声说:“有时候觉得,能这样不受打扰地谈论这些‘大而不当’的问题,是一种奢侈。”
陈晓看着她被晨光勾勒出的柔和侧脸,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是欣赏,是共鸣,或许还有更多。
“如果你不介意,”他开口,声音比平时柔和许多,“我希望这种‘奢侈’,能持续得久一些。”
林默涵动作顿了顿,没有看他,但耳根微微泛红。她轻轻“嗯”了一声。
没有更多的言语,但一种超越寻常友谊的信任与亲密,已在无数个图书馆的长夜中悄然建立。他们不再是演讲者与提问者,也不是简单的商业巨子与学者,而是可以分享最深层次思考的知己。
只是,陈晓看着走在身旁的她,心中那个关于她真实身份和意图的疑问,非但没有消散,反而随着了解的加深,变得更加清晰而迫切。
她究竟是谁?仅仅是一个才华横溢、心怀家国的学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