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共同的理想与归巢计划(1 / 2)
信任建立到一定程度,某些界限就变得模糊而脆弱,尤其是在两个都善于观察、心思缜密的人之间。
那次图书馆长谈后不久,陈晓约林默涵在校园附近一家僻静的咖啡馆见面。午后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桌面投下斑驳光影。气氛比图书馆里少了几分学术的专注,多了几分闲适,以及……难以言喻的张力。
林默涵搅拌着咖啡,沉默片刻后,第一次直呼他的名字,省去了“先生”称谓,抬起头,目光直视陈晓,沉静的眼睛里带着一种下定决心的郑重。
“陈晓,有些事,我想应该告诉你。”
陈晓心中微凛,坐直身体。“我在听。”
“我的父亲,是香港林氏企业的创始人。”她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你可能没听说过,但在南洋和香港,林家还算有些名望。家父是个商人,但他更是一个中国人。抗战时,他倾尽家财支援国内;现在,他也一直在用他的方式,帮助新中国打破封锁,获取急需的物资。”
陈晓瞳孔微缩——香港爱国富商,他几乎瞬间就对上了号。内心震动,脸上却不动声色。“令人敬佩。”
林默涵看着他,似乎在观察他的反应,然后继续说道:“我从小受父亲影响,知道这片土地经历过什么,也知道它正在为什么而奋斗。所以……我接受了组织的考验,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尽管有所预感,但亲耳听到“共产党员”四个字从她口中说出,陈晓的心脏还是猛地一缩。在这个麦卡锡主义阴云笼罩、反共歇斯底里的美国,这个身份意味着极度的危险。
她看到他眼中一闪而过的震惊,却没有退缩,语气反而更加坚定:“我来到美国留学,一方面是汲取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带着组织的委托——尽可能联络、帮助那些学有所成、心系祖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和工程师,寻找合适途径,让他们回家。”
他低声问:“归国?”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巨大风险和政治敏感性。这不仅仅是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还要面对台湾方面的破坏,以及沿途无数的未知险阻。
“是的,‘归巢计划’。”林默涵点了点头,眼神灼灼,“新中国百废待兴,最缺的就是人才。那些被阻隔在铁幕之外的头脑和知识,是祖国最急需的养分。这件事,比任何商业利润都重要,也危险得多。”
她将最大的秘密和盘托出,这是一种毫无保留的信任,也是一次巨大的冒险。她在赌,赌陈晓内心深处是否有与她共鸣的东西。
咖啡馆里安静得能听到心跳声。
陈晓久久没有说话。他看着眼前这个女子,娇柔的身躯里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勇气和信念。她将身家性命、政治前途,甚至可能更珍贵的东西,都押在了对他的判断上。
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像一道强光,照进他内心深处那些隐藏的角落——那些关于“资源用于更高目标”的朦胧思考,那些对姐姐安危的牵挂,那些对故土未来的复杂情感,在这一刻仿佛找到了宣泄和凝聚的出口。
他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吐出,仿佛做出了某个重大决定。
“我明白了。”他的声音异常沉稳,“其实,你不说,我也隐约猜到了一些。”他顿了顿,迎着她探究的目光,决定也袒露一部分真实的自己,“默涵,你知道吗?我建立‘远航’,积累这些财富和网络,最初只是为了生存,为了在异国他乡立足。但我一直觉得,如果仅仅是为了赚更多钱,像守财奴一样守着这座金山,将毫无意义。”
他的目光变得悠远而深沉:“我经历过战争,见识过技术如何决定国家命运。一个没有自己核心科技和工业体系的国家,就像没有骨骼的巨人,再庞大也是虚弱的。我的理想……或许可以称之为‘科技报国’。不是狭义地归属哪一方,而是希望看到东方的文明,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真正站起来,不再受制于人。”
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表达自己超越商业的终极理想。没有提及穿越者身份,没有提及在梅机关和OSS的具体经历,但那份基于历史洞察的迫切感,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