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三线并进与无声的战场(1 / 2)
“深港之心”的胜利余温尚存,但“普罗米修斯”总部已无暇庆祝。三线作战的压力如同三座巨大的齿轮,开始以不同的转速和扭矩,轰然转动,考验着这台刚刚经历恶战的机器能否承受住更高强度的运转。
第一线:欧盟壁垒——以技术破局
面对欧盟即将出台的、意图将“场协同”技术打入“冷宫”的草案,林微光没有选择在布鲁塞尔的官僚迷宫中与苏氏的游说团硬碰硬。她采纳了团队智慧,制定了一套“以技术破局”的组合拳。
她亲自牵头,联合“北极光顾问”以及几家在数据隐私和伦理领域享有盛誉的欧洲本土研究机构,共同起草了一份《“场协同”技术数据安全与伦理治理框架2.0》。这份框架远比欧盟草案更细致、更超前,它不仅明确了数据匿名化、本地化存储和用户授权的硬性要求,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数据销毁触发器”和“算法行为审计日志”等概念,确保技术的每一步都可追溯、可审计、可中止。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抗议草案的不公,而是向欧盟展示,我们已经拥有了比他们设想更严格、更完善的自我监管体系。”林微光在越洋视频会议中对欧洲的合作伙伴说,“我们要让他们意识到,用一部粗糙的法律来限制一项拥有成熟自律框架的技术,是落后且不必要的。”
同时,伊莎贝尔团队发布了一份技术白皮书,详细阐述了“场协同”技术与《人工智能法案》中“高风险”系统的本质区别——强调其环境参数优化的有限目标、非身份关联的数据处理方式,以及系统内置的多重安全屏障。这份白皮书通过权威学术渠道发布,旨在影响草案制定过程中的专家意见。
这是一场围绕规则制定权的无声较量,目标是在立法铁幕完全落下之前,为其嵌入一个属于“普罗米修斯”的例外条款。
第二线:“未来屿”运营——商业模式的试炼
上海,“未来屿”项目指挥部。顾知行面临的是从0到1的挑战。组建运营团队意味着招聘具备社区管理、数据分析和客户服务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与技术团队深度学习,理解系统的能力和边界。
“最大的难点在于收益分成模型的设计。”顾知行向林微光汇报,“如何量化‘环境优化’对社区商户销售额、住宅租金溢价、物业能耗节省的具体贡献?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公认的、难以篡改的度量衡。”
林微光指示:“与第三方审计机构合作,共同开发这套价值评估体系。初期,我们可以让利,甚至承担部分运营成本,但度量标准必须掌握在我们手中。这是未来复制模式的关键。”
另一方面,伊莎贝尔抽调部分人手,为“未来屿”定制开发社区智慧平台接口,将“场协同”系统的环境数据(如不同区域的实时舒适度、噪音水平、光照优化建议)与社区的物业服务、商业推广、甚至居民健康应用进行有限度的、获授权后的数据打通。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充满了未知的技术整合挑战和用户隐私平衡的难题。
第三线:大湾区组网——速度与协调的极限
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了真正的主战场。沈啸提供的标准化节点硬件确实简化了部分生产,但五十个节点的部署,涉及三个特别行政区、两种社会制度、无数个产权主体和政府部门。
“节点选址就是第一道鬼门关。”负责大湾区部署的资深项目经理向林微光倒苦水,“一个节点可能落在港府的公共图书馆,另一个可能在深圳某家私营科技巨头的总部,下一个又可能在澳门某座历史保护建筑的附属设施里。每一家的审批流程、安保要求、安装窗口都天差地别。协调工作量是‘深港之心’的十倍不止!”
林微光深知,仅靠“普罗米修斯”自身的力量,无法在六个月内啃下这块硬骨头。她再次借助了陆时砚协调的“亚太资源”,与多家在粤港澳深耕多年的本土工程顾问、科技集成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利用他们的本地关系和执行力,分包不同区域的部署协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