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滇西定局,安南立基(2 / 2)
总督脸色微变,手指攥紧了礼服的下摆——他知道,周明远的装甲营已在海防港外待命,12架F4U战斗机每天都会在港上空巡逻,法军根本没有谈判的筹码。终是咬牙点头:“我会向巴黎转达您的条件。”
就在这时,系统提示音在耳边响起,淡蓝色的光纹笼罩住周明远:“检测到宿主完成“战后安南奠基”核心任务,抗战主线任务全部达成!奖励:民生建设物资(稻种100吨、农具5000套)、美军F4U战斗机12架、安南南部三座橡胶园永久开采权,解锁“跨国经济体”权限——可整合滇缅、安南、寮国的资源,建立统一的贸易市场!”
周明远看着面板上的奖励,眼前闪过十年征途的画面——淞沪会战中,他带着一个连死守阵地,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滇西反攻时,杨三为了掩护工兵,被日军刺刀刺穿胸膛;安南的丛林里,岩松带着巴特寮队员,用砍刀为部队开辟道路。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牺牲。
当晚,西贡别墅的晚宴上,五美齐聚。白秀珠穿着旗袍,递来一封家书,信纸带着上海的油墨香:“父亲说,周氏纺织厂在江南的三家分厂已经开工,用的是你从安南运回的纺纱机器,现在每天能生产500匹布,专供华国的军需和民生。”她笑着补充,“秀珠在上海的学堂很乖,还画了一幅‘安南飞机’的画,让我带给你。”
佟毓婉打开账本,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今年滇缅-安南的贸易额已经突破千万银元,华侨商会的人都想入股我们的运输公司,还有安南的贵族主动提出,要用橡胶园的股份换我们的纺织技术。”她指着账本上的红色数字,“下个月,我们还要在海防港建一座罐头厂,把安南的水果、鱼肉加工后卖到华国和东南亚。”
陆建英拿出一份情报,嘴角带着笑意:“越盟领袖胡志明派了特使来西贡,希望能与您会面——他们愿意用安南北部的锡矿资源,换取我们的武器和药品。特使还说,胡志明读过您在滇西反攻时写的《抗战宣言》,很认同您‘百姓至上’的理念。”
萧雨凤递上一份医疗报告,上面贴着疫苗的样本照片:“我们和华国的医学院合作,成功研发出了针对安南疟疾的疫苗,明年春天就能在安南全面推广。现在民生医院每天能接诊300多个百姓,还培训了50名安南护士,她们已经能独立处理常见的外伤和疾病。”
周明远举起酒杯,水晶杯中的红酒映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十年前,我从法国归国,只想保家卫国,不让日军踏破华国的土地;如今,我想让华国与安南的百姓都能过上安稳日子——有饭吃,有衣穿,孩子能读书,老人能治病。”酒杯碰撞的清脆声中,他突然想起杨三临终前说的“军长,俺想回家种高粱”,想起松山战场上那些没有名字的墓碑,想起西贡老工匠那双布满老茧的手——那些逝去的人与事,都化作了此刻的和平与繁荣。
三个月后,安南举行“边防军誓师大会”。周明远站在检阅台上,穿着笔挺的将军礼服,胸前挂满了勋章。台下,整齐列队的装甲营泛着冷光,12架F4U战斗机编队掠过天空,在蓝天上划出彩色的烟带。百姓们举着“华安友好”的旗帜欢呼,安南的孩子们穿着华国样式的校服,挥舞着两国的小国旗,嘴里喊着“周将军好”。
苏发努冯亲王带着巴特寮的代表赶来,手里捧着一把镶嵌着红宝石的长刀,这是寮国最高的荣誉象征:“周将军,寮国愿意加入‘滇缅-安南经济圈’,共同修建从琅勃拉邦到西贡的铁路。我们还准备派500名青年去华国留学,学习纺织、采矿和医疗技术。”
周明远接过长刀,转身走向身后的巨幅地图。地图上,滇缅公路、湄公河航线、安南橡胶园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经济网络。他指尖划过这些线条,心里清楚,这不是终点——未来还要面对越盟的崛起、美国在东南亚的扩张、国内可能爆发的内战,但他已不再迷茫。
白秀珠走到他身边,递上刚收到的家书,信纸上画着两个孩子的涂鸦:“秀珠说,孩子们在上海的学堂里,教同学们唱安南的儿歌,还向老师请教安南的历史。他们问,什么时候能来安南看飞机,看橡胶园。”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地图上,也洒在周明远和白秀珠的身上。远处的湄公河上,商船往来如梭,满载着华国的布匹和安南的大米;橡胶园里,传来农学家和安南农民的欢笑声,他们正在试验新的橡胶品种;电报局内,沈雨禾正与昆明的商号实时沟通商讯,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
周明远握紧白秀珠的手,望向远方的地平线。那里,F4U战斗机正护送着满载物资的船队驶向昆明,机翼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芒。他突然明白,最好的守护从来不是枪炮,而是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永远远离战火,永远拥有希望。
“下一站,”周明远轻声说,声音里满是坚定,“让华安的友谊,传遍中南半岛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