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朱元璋的自白(1 / 2)
凤阳府,小岗村。
夕阳的余晖将田埂染成一片暖金色,刚忙完地里活计的李二,胡乱抹了把脸上的汗水,顾不上回家喝口稀粥,便急匆匆地赶到村头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下,寻了块平整的石头坐下,眼巴巴地望着挂在粗壮枝桠上的那个崭新的、灰扑扑的“大喇叭”。
李二是陇西成纪人,洪武初年,朝廷一道迁徙令,他便随着爹娘背井离乡,从遥远的西北被迁移到这太祖皇帝的老家凤阳落户,成了小岗村的村民。
此刻,他在这里等他的两个过命交情的好兄弟——同样都是洪武初年被迫迁徙至此的天水老乡秦大,以及从沛县迁来的刘三。相似的命运,让这三个异乡人在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不多时,两个身影一前一后走了过来。走在前面的是性子活泛的刘三,他老远就瞧见了李二,笑着打趣道:“二哥,来得够早啊!这太阳还没完全下山呢,饭都不吃了?”
李二扭过头,脸上带着几分神秘和迫不及待,压低声音道:“不吃啦!心里装着大事呢!我跟你们说,我听我那在县衙里当差的二姨的侄子的舅舅的表弟说,咱们县太爷得了个宝贝‘话匣子’,天天抱在怀里听,听说里面有人说话、唱曲,还能说评书,什么《三国》、《说岳》,带劲得很!”
他越说越兴奋,“我那二姨的侄子的舅舅的表弟还偷偷告诉我,咱村这树上挂的这玩意儿,跟县太爷那个是差不多的东西,叫‘大喇叭’,也能出声!所以我一早就来占位置了!我那二姨的侄子……”
“得得得!”一旁的秦大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秦大性子沉稳务实,最受不了李二这绕来绕去、真假难辨的“关系网”,“别显摆你那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了!早上县里确实来官差了,敲着锣通知的,说今晚戌时初刻(晚上7点),这‘大喇叭’要响,让乡亲们有空都来听听,说是天大的恩典。咱们安安生生等着听就是了。”
李二被噎了一下,讪讪地闭了嘴。
随着天色渐暗,槐树下聚集的村民越来越多,男女老少,足有百十号人。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目光都好奇又带着几分敬畏地聚焦在那个沉默的喇叭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期待、疑惑与不安的躁动。
终于,戌时初刻到了。
就在众人翘首以盼之际,那灰扑扑的喇叭先是传来一阵“刺啦……刺啦……”的电流杂音,吓得几个胆小的妇人往后缩了缩。紧接着,一个苍老、略带沙哑,却异常洪亮、带着浓重淮西口音的声音,如同炸雷般,清晰地传遍了槐树下的每一个角落:
“各位大明的父老乡亲们,大家晚上好!咱是朱元璋——对!就是那个当过和尚、要过饭,最后愣是当了皇帝的东乡朱重八!”
“轰!”
人群瞬间炸开了锅!
“朱皇帝!是朱皇帝在说话?!”
“老天爷!真的是万岁爷的声音?!”
“这…这铁疙瘩真能传出万岁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