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2 / 2)
汉东一把手的位置,
许多人虎视眈眈。
事情若发生就是发生了,没有任何借口可寻。
尽管他现在风光,但一旦出现疏漏,
总有人能找到办法让他离开。
因此,
沙瑞金此刻对自己的情绪掌控格外谨慎。
高育良点头示意后,沙瑞金接着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先将祁同伟同志的公安厅长职务调整出来。
为了让他更专注于汉东的政法工作,并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建议由祁同伟同志担任汉东省委副书记。
大家有没有意见?有异议的可以讨论。”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祁同伟担任副书记?要知道,一个省的副书记是有严格定数的。
通常标配是省长一位、专职副书记一位,只有在特殊地区或民族区域才会增设到四位,以应对可能的突况,这是大家默认的规则。
此前,汉东已有三位副书记。
其中高育良作为政法书记,其副书记身份原是赵立春力排众议安排的,为的是推动改革工作,使汉东形成三位副书记的局面。
而现在,若再让祁同伟担任副书记,汉东将再次出现三位副书记的情况。
这无疑是件大事,在场众人都难以理解其中的缘由。
但沙瑞金却别无选择。
如果不给祁同伟这个副书记职务,就无法摘掉他公安厅长的帽子。
公安厅长一职权力重大,尤其在高育良与其联手之下,更显威胁。
沙瑞金原计划直接免去其厅长职务,然而祁同伟的京城之行彻底打乱了他的部署。
谁也没料到,祁同伟竟成为缅北行动中的最大功臣。
除了抓获赵立春的功劳之外,他审判外籍罪犯的举动,更让他在高层中树立了形象。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撤掉他的厅长职务而不给予任何补偿,显然不合时宜,甚至可能引起上层的不满。
因此,要拿走公安厅长这个职位,副书记的位置就非给不可。
高育良的话,实际上已为沙瑞金铺了个台阶,尽管这台阶并不那么顺脚,但他不得不顺势而为。
现实如此,沙瑞金也无可奈何。
目前,副书记只有两位,高育良已占其一。
如果再让祁同伟担任专职副书记,沙瑞金自己的位置又将如何?那样的话,不如干脆去体育总局工作算了——虽然这话说得不好听,却道出了实情。
但现实就是如此,即便这个决定看起来有些反常,他也必须这样做。
作为汉东的班长,他必须在某些事情上做出取舍,否则等待他的将是雷霆般的压力,即便不是来自汉东内部,外部势力也会将他视为对手。
在座的一些人对这个消息感到极为震惊。
他们难以理解高育良的情况——毕竟高育良的影响力和政治水平摆在那里,没人会多说什么。
但祁同伟呢?他不过是借势而起的角色罢了。
这样的殊荣,违反规定地授予他副书记的职位,实在太不合常理。
在这十多人中,只有两人明白其中的关键:戎装代表和李达康。
戎装代表对此不以为然。
他认为,祁同伟能力强,就应该得到提拔,这没什么可争议的。
在军队里,这种事再正常不过。
在他看来,祁同伟在缅北的行动甚至开创了一种新战术,放在部队里连升三级都不为过。
虽然部队也讲究资历,但对于这样的天才人物,必须给予应有的尊重——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传统。
至于李达康,他对此并不感到意外。
虽然他不清楚具体原因,但通过刚才与祁同伟的对话,他已经察觉到,如今的祁同伟已完全具备甚至超越了当年高育良的风范。
尽管他不知道祁同伟的底气来自何处,但祁同伟的所作所为让他有了新的判断。
此时的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已全然不同。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往往能反映其底气——刚刚的祁同伟,连沙瑞金都不放在眼里。
这样的人,必定有足以撼动沙瑞金的底牌。
虽然李达康不知道那是什么,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祁同伟做出自己的判断。
因此,当沙瑞金提出让祁同伟担任副书记时,李达康虽然意外,却只觉得是自己忽略了某些事情,而非质疑祁同伟是否值得。
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考量。
将来应当如何看待祁同伟,又该如何与他相处,这才是他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至于其他事情,并不重要。
不过这些念头,此刻只是他脑海中的设想。
眼下他该做的,只是认真聆听两位首长的发言。
沙瑞金既然已经发话,其他人自然不会有异议。
除了高育良,在场没有谁有资格提出反对意见。
只要说出一个“不”字,今后在汉东就再无容身之地——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在汉东,沙瑞金就是规则,这一点人人都清楚。
不是谁都有高育良和祁同伟那样的胆量,敢给沙瑞金使绊子。
此刻全场寂静,所有人都神情严肃地看着沙瑞金,不发一言。
沙瑞金对这般局面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