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刘璋已落到众叛亲离的地步,可悲可叹啊!(1 / 2)
刘阐猛地停下脚步,双眼圆睁,眼中燃烧着忿怒与决然的火焰,大声吼道:
“我刘阐岂能向那大耳贼屈膝投降!老将军说得对,若无胆魄,又怎配继位蜀国江山,担当起这守护家国的重任?”
刘阐陡然间变得霸道起来,他挺直腰杆,眼神坚定看向张任:
“我已决意先发动兵变,夺取大权,最后出奇制胜,击破魏延!让那刘备的阴谋彻底破灭,让这蜀国的江山依旧掌握在我们手中!”
刘阐这一番决断,如同惊雷一般,在营帐中回荡。
张任被刘阐的豪情所感染,豪情万丈拱手道:
“世子有这等胆魄,真乃雄主之姿,我张任必定追随世子,为世子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我张任也绝不退缩!”
刘阐见状,赶忙走上前去,将张任扶住,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
他转身拿起酒杯,为张任倒上一杯酒,然后举起自己的酒杯:
“来,老将军,干了这杯,从今往后,我们就是一条船上的人了,同生死,共进退。”
“若大事成功,这蜀国江山,本王子定与老将军共享!让老将军享受这无上的荣耀与富贵!”
他意图以丰厚的重利作为诱饵,笼络张任之心。
张任闻言身躯猛一震,脸上瞬间涌起深深的感恩之色,仿佛久旱逢甘霖般激动。
他毫不犹豫当即举杯,言辞恳切再次表达自己的忠心不二。
主臣二人相视一笑,随后一饮而尽杯中酒,紧接着爆发出爽朗的大笑。
成都北,汉营。
夜幕悄然降临。
蜀国使者黄权,怀揣着使命与希望,缓缓踏入汉营。
中军大帐之内,烛火摇曳,映照出魏延那威严面容。
他亲自起身,热情接待了这位来自蜀国的使者。
“下官黄权,特来拜见大司马,拜见魏将军。”
黄权躬身一礼,声音中带着几分恭敬与谦逊。
魏延连忙拂手,和颜悦色说道:
“公衡,一路辛苦了,快请坐吧。”
魏延之所以如此客气,一方面是因为黄权在劝说刘璋归降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乃是有功之臣。
另一方面,萧和曾对他提起过,黄权此人既有谋略又擅长武略,实乃文武全才。
对于这样的人才,魏延自然是以礼相待,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于是,魏延更加热情抚慰黄权。
“此乃蜀王的降书,请大司马与大将军过目。”
黄权恭敬将刘璋的降书献上,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魏延接过降书,仔细看了起来。
字里行间,确实透露出刘璋的懊悔与诚恳。
降书中写道:
“自白关一战以来,大司马与大将军屡战屡胜,已将我蜀国之兵击灭殆尽,直至成都被围,我才幡然省悟,知道自己绝非天子对手。”
“现下我已认清自己的实力,决意归顺天子,请大司马和魏将军切勿怀疑我的诚意。”
黄权见状,连忙表明刘璋归降的诚心,希望魏延能够相信他们的决定。
魏延听后,回头看向萧和,似乎在等待他的判断。
毕竟,刘璋降与不降,关乎着整个战局的走向,他必须谨慎对待。
萧和微微一笑:“公衡,听闻刘璋是在你的力劝下才决心归顺大汉的,如此看来,你功不可没呀。”
黄权心中一暖,连忙表明自己愿意归降大汉的诚心,希望能够在新的朝堂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魏延再无猜疑,当即下令摆酒设宴,款待黄权。
他希望通过这场酒宴,进一步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酒宴起,众将痛快纵酒,欢声笑语不断。
刘璋出降意味着围城战即将画上句号,也意味着大家伙不必再经历厮杀便能进入繁华的成都城。
远征之战也就此结束,众将如释重负,焉能不兴奋?
酒宴进行中,魏延将给刘璋的回信交给黄权,让他带给刘璋。
这封信一方面是为了安抚刘璋的情绪,让他知道汉营对他的归降表示欢迎。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令刘璋尽快开城出降,以免夜长梦多。
黄权领命告退而去。
“大司马,我们终于要平定蜀国了。来来来,满饮此杯。”
魏延感慨万千,笑呵呵向着萧和举杯。
魏延一饮而尽。
然而,萧和却把玩着酒杯,迟迟未饮。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与深思。
“大司马,你似乎有心事啊?”
魏延看出萧和表情有异,连忙问道。众人也停下饮酒,目光齐聚萧和,等待着他的解答。
萧和意味深长道:
“刘璋暗弱,归降大汉,没什么可怀疑的。不过……”
他话锋一转,又道:
“其子刘阐是否愿意却未得知,还有张任等人,未必甘心啊,我怕这帮人会节外生枝,坏了我们的大事。”
一句话提醒了魏延。
他放下酒杯,点头道:
“大司马说的没错,成都城内亦有愚忠之臣,他们可能会为了所谓的忠诚而做出愚蠢之事。”
“那依大司马判断,这些人会做出怎样愚蠢之事?”
魏延继续问道。
萧和呷酒不语,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半晌的沉寂之后,营帐内气氛愈发凝重。
萧和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冷冷道:
“他们若敢生事,我们正好趁机将那些冥顽不灵、妄图负隅顽抗的顽固分子一网打尽!让他们知道,任何逆潮流而动的行为,都不过是螳臂当车,自取灭亡罢了!”
言罢,萧和眼中闪过一道凌厉的寒芒。
…
与此同时,在成都城内,夜幕悄然降临。
刘璋独自坐在府堂内,手中握着酒杯,一杯接一杯地喝着闷酒。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落寞与无奈,仿佛整个世界都抛弃了他。
“过了今日,我便不再是那高高在上、掌控蜀国命运的蜀国之主了,只能如丧家之犬般苟活于世,受尽他人的白眼与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