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芳明1128 > 第1203章 一二〇一章 博物馆瑰宝

第1203章 一二〇一章 博物馆瑰宝(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这番话,如同又一道闪电,劈开了赵佶混乱的思绪。他忽然意识到,方梦华的「触角」,远比他想象的更早、更深入地触及了这个帝国的肌体,甚至在她还隐于江湖之时,就已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像赵明诚这样的学者,为未来的文化事业埋下了种子。

李清照话锋一转,回到了现实中的教育议题:「按我大明现行历史学纲,为明晰脉络,将宋与辽、西夏等并称为‘近代’,而五代及之前,皆划入‘古代史’范畴。」她顿了顿,看向赵佶,目光中少了些之前的疏离,多了几分学者式的探讨意味,「起初,本官亦觉此划分略显突兀。然细思之下,或许不无道理。」

她环顾四周,目光扫过那些精美的宋瓷、书画,最终落回赵佶身上,语气变得深沉:「老官家,你可知,为何我,还有先夫明诚,以及欧阳修、沈括等前代诸多文人雅士,会如此痴迷于搜集、研究三代鼎彝、金石古文?」

赵佶怔住,这是他从未深思过的问题。

「因为在我们心中,已然觉得,我们身处的时代,与那些青铜器、甲骨文所代表的时代,是‘不一样’的了。」李清照缓缓道,眼中闪烁着洞察的光芒,「这种‘不一样’的感觉,正是源于大宋这一百余年的承平岁月。尽管武功不振,屡受边患,但不可否认,这百余年的文治教化、经济发展、市井繁荣,尤其是活字印刷带来的知识普及,使得社会风貌、士人心态,都与汉唐有了显著区别。一种‘近代’的气息,确已萌芽。」

她轻轻叹了口气,似在追忆那个虽不完美、却孕育了无数文化瑰宝的时代:「可以说,没有宋朝这百余年在文化、科技、经济上的积淀,尤其是那种对文治的推崇和对世俗生活的精细雕琢,便不会有方首相得以汲取养分、进而催生出今日大明这番彻底蜕变的土壤。一代人,只需做好一代人的事。大宋,或许已完成了它在历史长河中承上启下的使命。」

最后,她的目光变得温和而坚定,看向赵佶,仿佛在看一个卸下了历史重担的同路人:「老官家,你只属于过去,这并非全然是贬义。过去,亦有过去的重量与光华。这些——」她伸手指向周围那些曾经属于赵佶的宫廷珍藏,「这些艺术品的价值,尤其是它们所达到的美学巅峰,放眼当世,确实无人能比你更懂,更能向世人阐述其妙处。做好这件事,将这份属于‘近代’的华彩,真实地展现给‘现代’的世人,便是你此刻所能做,也最应做好的‘一代人之事’。」

李清照说完,微微颔首,便示意文吏将推车推向指定的藏品登记处,留下赵佶一人,独自站在空旷的库房中,面对着古老的甲骨、遥远的河姆渡遗存,以及他自己那个刚刚被定义为「近代」的、充满矛盾与华彩的王朝遗梦。

库房内幽暗的光线,仿佛为这些沉寂的器物蒙上了一层时间的尘埃。赵佶失魂落魄地挪动着脚步,目光漫无目的地扫过那些曾经无比熟悉的箱箧卷轴,每一件都像一根刺,扎在他千疮百孔的心上。就在这时,他的视线被库房最深处一面巨大的墙体牢牢吸住了。

那里,赫然陈列着一个需要仰视才能尽览的、以厚重楠木为框、镶嵌着晶莹剔透的巨幅真空玻璃罩。罩内,一幅色彩依旧鲜亮、细节纤毫毕现的长卷,正静静地铺陈开来。那熟悉的市井风貌,那汴河上百舸争流的繁华,那……那延伸到画卷左端,本应在靖康之变后便与他记忆一同割裂、后世再无缘得见的——皇城宫阙与金明池竞渡的盛景!

是《清明上河图》!而且是……完整的《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完成此画,距今不过匆匆十载光阴。赵佶清晰地记得,当画师将这幅耗尽心血的长卷呈于御前时,自己是何等的龙心大悦。那正是二次伐辽(尽管胜得狼狈)、以巨资赎买回燕京(一座空城)之后,大宋疆域在纸面上达到极盛的「宣和盛世」!蔡京、童贯、高俅、梁师成、王黼那群佞臣,日日在自己耳边吟诵「四海升平」、「远迈汉唐」,将他捧得飘飘然,真以为功业已超越了汉文帝的休养生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他的目光,如同被灼烧一般,死死盯在画卷左端那片后世已失传的仙境——金明池。龙舟竞渡,百舸争流,旌旗招展。观舟台上,那个被精心描绘、意气风发的自己,正与群臣开怀畅饮,仿佛天下真的已握于掌中。而在西城那片特意留白的空地上,赫然钤着自己那方心爱的双龙小印,旁边便是蔡京那笔力遒劲、却如今看来字字诛心的题诗:

《题金明池竞渡图》

丰年盈廩倉,

亨運啓天章。

豫游臨太液,

大觀耀帝鄉。

龍舟劈碧浪,

鳳閣映朱光。

萬民瞻盛事,

千載頌熙康。

「丰亨豫大」!首字连读,正是蔡京他们投其所好,从《周易》中撷取「丰」、「亨」、「豫」、「大」四卦吉兆,为那个虚幻盛世贴金的颂圣之词!「豫游」出自《孟子》,标榜君王与民同乐;「大观」更是自己用过的年号,自诩眼界开阔,洞察万物。

当时觉得何等贴切,何等祥瑞!如今再看,这「丰亨豫大」就像一具华丽而脆弱的棺椁,早已为即将到来的「靖康之耻」备好了谥号。画中这万民欢腾、瞻仰「盛事」的金明池,与前几天国会厅上,包完一字一句宣读的、那道由自己亲笔签发的「龆龀不留」的绝户旨意,形成了何其尖锐、何其残忍的对比!一边是极尽粉饰的「与民同乐」,一边是赤裸裸的「赶尽杀绝」。这画中的盛世,不过是一场自己与佞臣们共同编织的、自欺欺人的浮华旧梦!

十年……不过短短十年!画中那个纸醉金迷、自以为屹立巅峰的王朝,早已轰然崩塌,化作史书上一页浸透血泪的耻辱。而画外,自己这个曾经的造梦者,正以罪人之身,站在敌国建立的博物馆里,审视这场由自己主导的、巨大而荒谬的悲剧证据。

就在这时,一阵蒸汽机车的汽笛声由远及近,沉闷而有力,穿透了博物馆厚重的墙壁,将赵佶从十年的噩梦回忆中猛地拽回现实。他下意识地抬起头,目光越过库房高窗上冰冷的铁栅,望向外面的世界。

窗外,不再是汴梁的勾栏瓦舍,而是金陵城的天空。远处,几根巨大的工厂烟囱正喷吐着代表新生力量的浓烟(马鞍山方向?)。更近处,一列黑色的蒸汽机车正牵引着长长的车厢,呼啸着驶过博物馆侧后方的高架铁轨,那磅礴的力量感,仿佛能碾碎一切旧日的幻梦。更下方街道上,叮当作响的轨道蒸汽车、穿梭的自行车、步履匆匆的行人,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真实不虚的流动画卷。

画中那个被精心描绘、实则脆弱不堪的「盛世」,是凝固的、过去的、死的。

而窗外这个喧嚣、粗糙、甚至有些混乱的「现在」,却是流动的、当下的、活的!

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绝望的认知,如同冰水般浇遍赵佶全身。他曾经为之得意、为之沉醉的「宣和盛世」,在眼前这片由钢铁、蒸汽、汗水与律法构筑的、震古烁今的真实盛世面前,显得何等渺小,何等虚伪,何等……不堪一击!

他踉跄着后退一步,背部重重撞在另一个存放文物的木箱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他却浑然不觉疼痛,只是死死地盯着窗外那生机勃勃的景象,又缓缓扭头,看向玻璃罩内那幅精美绝伦却承载着无尽悲哀的《清明上河图》全卷。

真空玻璃隔绝了尘埃,却隔不断历史的嘲弄。画里画外,十年光阴,恍如隔世。一个是虚幻的泡影,一个是坚硬的现实。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发现自己连一丝声音都发不出来。唯有两行热泪,再次不受控制地涌出,沿着脸上深刻的皱纹蜿蜒而下,滴落在库房冰冷的地面上。这一次,泪水不再是单纯的屈辱或悲伤,而是混杂着一种彻骨的悔恨、一种被时代洪流彻底抛弃的虚无,以及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对眼前这真实盛世力量的敬畏。

「一代人……只需做好一代人的事……」赵佶喃喃地重复着李清照这句话,又看向玻璃罩中那幅《清明上河图》,心中那冻结了许久的坚冰,似乎裂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或许,赎罪的道路,并非只有背负耻辱这一种方式?

明日,当这幅《清明上河图》全卷与其他珍宝一同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他这位曾经的拥有者、如今的解说者,究竟该以何种心情,去讲述这幅画背后,那个关于「丰亨豫大」的幻梦,以及幻梦之后,血淋淋的现实?

库房内,只剩下老人压抑的、如同风中残烛般的喘息声。窗外的汽笛声再次响起,悠长而坚定,仿佛在宣告一个旧时代的彻底终结,与一个新时代不可阻挡的来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