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金灯映毒录(上卷)

金灯映毒录(上卷)(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邻村的郎中被请来诊治,他仔细查看了几位患者的症状,又切脉问诊,眉头紧锁道:“此乃热毒炽盛之症,邪入三焦,伤及营血,寻常清热之药难以奏效。患者高热不退、咽喉溃烂、斑疹显露,皆是热毒内蕴、迫血妄行之象,若不能及时清解热毒,恐有性命之忧。”村民们急道:“那可有什么良方?”郎中摇头叹气:“我手头并无对症的强效解毒之药,只能用些凉血解毒的草药暂且压制,能否熬过这一劫,全看天意了。”

石生听着郎中的话,心中猛地想起挂金灯“性凉味甘酸,能清三焦之火,解百毒之厄”的赠诺,又想起母亲三年前饮下果实汁水后病情缓解的情景。他看着床前昏迷的母亲,又听闻村里每日都有病人离世,心中一横,决定冒险一试。他跑到菜园,摘下数十枚成熟的挂金灯,洗净后剥去红萼,取出里面的黄果,又采摘了些挂金灯的嫩叶,一同放入陶罐中,加入山泉水,用文火慢煎。

陶罐中的水渐渐沸腾,一股清苦中带着甘甜的香气弥漫开来,与寻常草药的苦涩截然不同。石生守在灶前,不时搅动陶罐中的果实和叶片,心中忐忑不安,既盼着这挂金灯能发挥效用,又怕药性不对,加重母亲的病情。煎了约一个时辰,药液变得浓稠,呈现出淡淡的琥珀色,石生关火,将药液过滤出来,放至温热后,用小勺小心翼翼地喂给母亲。

药液入喉,母亲的眉头微微舒展,过了约莫一个时辰,她缓缓睁开了眼睛,虚弱地说道:“儿啊,我喉咙不那么痛了,身上也凉快了些。”石生大喜过望,连忙又喂了母亲半碗药液。当天夜里,母亲的高烧退了,皮肤的斑疹也开始消退,第二日便能勉强进食。石生心中的石头落了地,连忙又采摘挂金灯,煎药给母亲服用,三日之后,母亲的病情竟痊愈了,能下床走动,与往日无异。

第四回金灯一盏救乡邻辨证施药显奇效

母亲痊愈的消息很快在樵岭村传开,那些患病的村民纷纷上门求助,希望能得到挂金灯的药液。石生看着村民们痛苦的模样,想起自己母亲病重时的煎熬,心中不忍,当即应允。他每日天不亮便去菜园采摘挂金灯的果实和嫩叶,妻子则在家中帮忙清洗、煎药,免费分发给患病的村民。

村民王二柱的儿子才五岁,患病后高热惊厥,浑身抽搐,牙关紧闭,郎中都说凶多吉少。石生得知后,连忙带着刚煎好的药液赶去,用小勺撬开孩子的牙关,一点点将药液喂入。半个时辰后,孩子的抽搐停止了,体温也渐渐降了下来,傍晚时分便苏醒过来,虽然虚弱,却能喊出“爹娘”。王二柱夫妇感激涕零,对着石生连连磕头,说他是孩子的再生父母。

村里的张婆婆年近七旬,患病后不仅高热,还伴有咳血、胸痛的症状,郎中诊断为热毒伤肺,用药后毫无起色。石生心想,张婆婆年事已高,体质虚弱,单纯用挂金灯煎药恐药性过凉,损伤脾胃。他想起老中医曾说“辨证施治,配伍用药”,便在挂金灯药液中加入了少许自家栽种的甘草,既能缓和挂金灯的寒性,又能增强解毒之力。张婆婆服用后,咳血的症状很快止住,胸痛也缓解了,连服五日,病情便痊愈了。

随着服用挂金灯药液的村民纷纷痊愈,挂金灯的神奇功效在村里传得神乎其神,大家都说这是神狐馈赠的救命仙草。石生却并未骄傲,他仔细观察不同患者的症状,发现挂金灯对那些高热、咽喉肿痛、斑疹、痈肿的患者疗效最佳,而对那些体质虚寒、畏寒腹泻的人则不宜使用。有一次,村里的李寡妇因受凉腹泻,听闻挂金灯能治病,便自行采摘果实生吃,结果腹泻愈发严重,还出现了腹痛的症状。石生得知后,连忙用生姜煮水给她饮用,缓解了寒性刺激,又告诫她:“挂金灯性凉,专治热毒之症,你这是寒症,怎能乱用?用药如用兵,需对症才行。”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病,在挂金灯的帮助下,很快便在樵岭村得到了控制,没有再出现人员离世的情况。村民们为了感谢石生和这株救命奇树,纷纷凑钱买了红绸,系在挂金灯的枝头,还在树下立了一块小木牌,写上“金灯救苦”四个大字。每日清晨,都有村民前来祭拜,祈求挂金灯保佑一方平安。石生看着枝繁叶茂、红萼映金的挂金灯,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这株奇果的价值,也明白白狐赠果的深意——草木有情,医者仁心,这挂金灯不仅是一株草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挂金灯的种子,在菜园里扩大种植面积,还将种子分给村里愿意栽种的村民,教他们如何培育、如何根据症状用药。他常对大家说:“这挂金灯是山中灵物,能解百毒、救万民,我们要好好爱护它,让它继续造福更多的人。”村民们纷纷响应,樵岭村的菜园里、山坡上,渐渐多了挂金灯的身影,每到深秋,枝头悬挂的金灯随风摇曳,成为了沂蒙山区一道独特的风景。而石生用挂金灯治病救人的故事,也开始在周边村落流传开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求医问药。

第五回邻村求医传美名妙手仁心济四方

樵岭村的疫病平息后,挂金灯的神奇功效很快传到了周边的几个村落。西南方向的桃花村,距樵岭村约十里山路,这年冬天也爆发了类似的热毒疫病,村里的郎中束手无策,已有数人病逝。村长听闻樵岭村用一株奇果治愈了疫病,连忙带着几位村民代表,踏着积雪,赶往樵岭村求助。

石生见桃花村的村民冒着严寒前来,心中不忍,当即答应相助。他采摘了大量的挂金灯果实和嫩叶,分装成捆,交给桃花村的村民,又详细告知他们煎药的方法、服用的剂量,以及哪些症状适合服用、哪些人不宜使用。“这挂金灯性凉,每次用三枚果实、五片嫩叶,加水煎半个时辰,温服,每日三次。若是体质虚弱的老人孩子,可加少许甘草调和;若是痈肿疮毒,除了内服,还可将果实捣烂,外敷在患处,效果更好。”石生耐心地讲解着,生怕村民们用错了方法。

桃花村的村民带着挂金灯回到村中,按照石生的嘱咐煎药服用,果然疗效显着。村里的李木匠,患病后咽喉溃烂,无法进食,服用挂金灯药液后,次日便能喝些稀粥,三日之后咽喉便愈合了;村妇赵氏,身上长了一片痈肿,红肿热痛,无法下床,用挂金灯果实捣烂外敷,同时内服药液,五日之后痈肿便消退结痂。短短十日,桃花村的疫病便得到了控制,村民们纷纷称赞挂金灯是“救命神果”,石生是“活菩萨”。

消息越传越远,东河村、柳树湾等周边村落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有的步行数十里山路,有的坐着牛车,络绎不绝地来到樵岭村,只求能得到挂金灯的药液。石生索性在自家院子里搭起了一个简易的药棚,每日采摘挂金灯,煎药施诊,妻子则帮忙照料患者、分发药液,忙得不可开交。他为人憨厚,从不收取分文,只让患者痊愈后,若有能力,便在挂金灯树下浇浇水、松松土,以此作为回报。

有一日,一位从县城来的货郎路过樵岭村,听闻挂金灯的神奇功效,便向石生要了几枚果实,带回县城。货郎家中有个女儿,患有口舌生疮的顽疾,反复发作,多方求医无果。货郎按照石生所说,用挂金灯果实煎汤给女儿饮用,又将果肉捣烂敷在患处,不过三日,女儿的口舌生疮便痊愈了,且此后竟未再复发。货郎大喜过望,专程回到樵岭村,给石生送来了一匹布料和一些糕点,还将挂金灯的功效告诉了县城的药铺掌柜。

县城的药铺掌柜姓周,是个懂些医术的老中医,听闻此事后,心中半信半疑。他专程来到樵岭村,拜访石生,仔细查看了挂金灯的形态,又询问了用药的病案。石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挂金灯药性、适用症状一一告知,还带周掌柜查看了那些被治愈的患者。周掌柜亲自品尝了挂金灯的果实,又取了些叶片带回县城,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这挂金灯果然性凉味甘酸,具有极强的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凉血止血之效,对热毒炽盛引起的多种病症都有显着疗效。

周掌柜对石生赞叹道:“李兄弟,你真是造福一方啊!这挂金灯乃是一味难得的良药,可惜此前的医书典籍中从未有过记载。你以民间实践发现其药性,救治了这么多百姓,这份功绩,可比那些埋首书斋的文人强多了!”石生腼腆地说道:“我只是碰巧救了白狐,得了这奇果,又碰巧知道它能治病罢了,算不上什么功绩。只要这挂金灯能救人性命,我便心满意足了。”

此后,周掌柜便经常来樵岭村收购挂金灯,将其制成药材,销往县城及周边地区,让更多的人受益。而石生用挂金灯治病救人的故事,也渐渐被收录到当地的乡志之中,成为了一段流传甚广的佳话。那株最初由白狐馈赠种子长成的挂金灯,依旧枝繁叶茂,每到深秋,枝头的金灯映着阳光,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见证着这段草木报恩、以药济民的传奇,也默默诉说着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古老智慧。

上卷结语

沂蒙深山藏灵草,白狐报恩赠金灯。李石生一念之善,救狐于危难之中,得赠奇果种子;三载辛劳,培育挂金灯成树;疫病横行之际,以果为药,辨证施治,拯救了一方百姓。从最初的个人尝试,到邻里相传,再到惠及周边村落,挂金灯的药性在一次次的民间实践中被不断验证、丰富,而这一切,都早于任何文献的记载。这正是中国古代“实践先于文献”的生动写照,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草木智慧,经过百姓的口传心授、反复实践,最终汇聚成传统医学的浩瀚长河。下卷之中,挂金灯又将遭遇怎样的波折?它能否被正式载入医书,惠及更多世人?且听下回分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