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汉士之誓(合章)(2 / 2)
进了学院就忘却私名,只有袍泽,不论别的。
至于家臣派和朝臣派……至少军中只有‘学院派’。
只要握住枪杆子,有派系斗争也问题不大,正规军都是同门,很难形成恶性武装冲突。
各家私兵当然仍会存在,但私人武装不受朝廷认可,哪怕是关羽的私兵,那也不算大汉的部队,只是私人雇工。
门客私兵只能划到民工群体,是不允许带甲持弩的。
刘备允许私兵存在,但汉军正规部队只能出自学院。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官员,都无法把家里的私兵提拔为将。
没有学院毕业状就不受朝廷认可,只能当私人雇工,雇佣兵就算有战功也做不了官。
刘备这里可不兴举荐。
但官方上升通道是开放的——每个汉民都有资格进军事学院,入学就是兵,毕业大概率可以做基层军官,表现出众还能直接进禁军。
无论是学员期间还是毕业后,只要出任务有功就能升迁,透明的。
那……但凡有点本事,还做私兵干啥呢?
进学院不好么?
军事学院又不收学费,管饭,有军饷,配发装备,军属还能领补助……
只不过入学要审查,要考试,新兵期间也要出任务,任务考核通过才能进学院。
审查主要是查户口,要年满十五岁,在刘备治下落户居住两年以上,有官屯或县户曹的证明,有最近两年交租或交税的记录。
这主要是避免外来奸细,普通人落户居住两年交租交税很容易达成,但如果是外来的奸细,这时间成本就太高了。
考试是文武都考,文只要能达到蒙学水平,能写文书就行。
武则是体测,达标就可以,要求并不高,但听力或视力不好确实没办法。
任务考核也不是靠武艺,而是靠完成任务积勋——就是按刘备部曲的任务体系来的,不一定非要用武力,用脑子也行。
进了军学,就是刘备的学生,也算是天子的同门。
无论以前是什么出身,天子同门这身份多香啊……
……
虽然大汉军学刚刚正式成立,但军学也是有毕业生的。
就是部曲中挑出来的,随刘备入场的那八百老兵。
这些是刘备手下的老人,也是之前建设并入学临淄军学的人,目前大多都是军官,有的已经在外做到了军司马,也有直属刘备的贴身近卫。
是的,关羽赵云都要进修,但他们手下的兵却先毕业了。
因为刘备要让赵云等本部将领给朝臣派的军将打个样。
也要让毕业兵给新兵打个样。
刘备当场发了一些毕业状,让毕业兵逐一领取。
毕业状不仅有文书,还补上了铭牌,他们的铭牌被列为了甲字营,编号以‘甲’开头。
大汉军事学院第一期只有一个营,甲字营算是其前身青州军事学院的纪念。
除了铭牌之外,还有鹖冠和一把佩刀。
鹖冠是武官的头冠,左右插鹖尾,高级将领会用貂尾。
佩刀是刘备军中的制式横刀,由于轻便实用,眼下已经成了整个大汉东部地区的流行款式。
刀锷有新的铭文,就是‘汉士’二字,简单,但却是身份的象征。
这代表着学院毕业的人已经不再是武人,而是有师门,有学府,文武双全的士人,只是学的不是传统经学而已。
从今以后,或许‘士’这个字,会有全新的意义。
……
……
其实大部分将领暂时是没法正常在学院进修的。
因为各地确实有状况发生,第一期只设一个营,就是因为只能轮换进修。
幽州那边,徐荣是必须回右北平的,因为乌桓人开始闹腾了。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冬季鲜于辅在卢龙塞压力会相当大。
这主要是因为丘力居死了。
辽东公孙度杀了丘力居,而且公孙度还派人来了临淄,送来了丘力居的首级,请求刘备兑现悬赏。
刘备好几年前确实和当时的护乌桓中郎将宗员一起发了悬赏,宣红一亿钱取张纯张举丘力居三人首级。
张纯张举确实被干掉了,王政还因此封了爵。
而丘力居逃出塞外后,这几年并没有再度作乱。
刘虞在幽州施行了招抚政策,把互市又搞了起来。
无论是鲜卑还是乌桓,刘虞都将其视为同样的民,处事公道,这几年也使得异族有了归附之心。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鲜卑和乌桓当时日子都难过,鲜卑四分五裂,乌桓在刘备和张纯的斗争中被打成了大残,而大汉幽州实力未损。
鲜卑和乌桓有仇,各部鲜卑相互之间也有仇,又弱又穷又相互内斗,没能力打劫大汉了,当然只能老实做生意。
刘备在幽州确实给刘虞留下了个很好的基础,刘虞这几年施行招抚也没什么毛病,因为正常交易,大汉其实能赚得更多。
倒不是说开疆拓土不好,主要是目前的汉人对燕山以北的土地确实没什么动力。
塞外的气候和土地很难耕种汉代的粮种,矿产也很难开采,暂时只适合作为养马地。
而鲜卑乌桓擅长养马养羊,在正常交易的情况下,反而比汉人自己养马牧羊成本更低。
开疆拓土的意愿,其实是生产环境与经济效益决定的。
如果有了抗寒耐风沙的粮食品种,北方气候再稍微回暖一些,并且普及了曲辕犁等相对先进的农具,那汉民自己就会向北开拓寻找土地。
只要种田能有收益,无论南北,蛮荒之地都会变成各方争夺的好地。
——这年头的人不是不愿意开荒,而是很多地方开荒成本远大于收益,种不出粮食还得打仗,那就没人愿意投资。
在刘虞的安抚下,原本丘力居已经打算老老实实依附大汉当牧马人了。
但公孙度在这时候干掉了丘力居。
丘力居的儿子楼班年纪还小,不能服众,侄子塌顿倒是正在壮年,丘力居的余部基本全都追随了塌顿。
塌顿本来就对大汉有敌意,丘力居又死于公孙度之手,塌顿领导下的辽西乌桓便再次成了不死不休的敌人。
而且,塌顿这货要么是脑子不好使,要么是和公孙度合伙故意害死了丘力居。
他没去辽东找公孙度报仇,反而开始入寇右北平,而且是冲着犷平铁矿和濡水铜矿去的。
公孙度派到临淄来的人叫阳仪,这是阳球的同族旁支,与刘备和公孙度出身很相似,都是大族旁支受欺压的小门户。
幽州这地方混出头的似乎都是旁支子弟……
而且,和刘备一样,公孙度与阳仪都与族内分了宗,公孙度在辽东打压其本宗下手极狠,阳仪也几乎灭了阳氏本宗主家的势力。
不仅如此,辽东还在学刘备的官屯政策,并且在大力推动《农策》的知识,甚至还学着刘备发过一次招标令,发动辽东黑帮共同诛灭了上百家豪族……
眼下辽东郡内可以说已经没了豪族,情况与青州很相似——几乎是刘备怎么搞,辽东就怎么搞,抄作业水平一流。
“管宁、邴原等名士皆称卫将军仁信爱民,只是不喜经学,对士族杀戮过甚,不得士族之心……但以吾主看来,卫将军之策皆乃经世济用之法,我等当效仿之……”
阳仪在刘备面前问道:“卫将军所施之策,吾主皆追随无二,不知在卫将军看来,吾主可算是朝廷良臣?”
实话说,这确实算……
一切都按照刘备的政策来,哪怕公孙度的出发点是为了自身实力,但人家完全尊奉朝廷政令,就连杀丘力居都算是出于刘备的悬赏令——无论怎么看,这都是良臣,应该表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