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玄桢记 > 第957章 雪压昆仑万仞青,白头孤剑赴边庭

第957章 雪压昆仑万仞青,白头孤剑赴边庭(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我猛地睁开眼,梦中的温暖与热闹瞬间消散,眼前依旧是南宫囚室斑驳的墙壁,飘落的雪花透过破损的窗棂,落在我的囚服上,冰冷刺骨。脚踝上的铁链依旧沉重,提醒着我如今的境遇。

我抬手抹了抹眼角,竟真的有泪痕。梦中那些冒雪巡边的日子,那些与士卒们同甘共苦的时光,那些百姓们淳朴的善意,如同烙印般刻在心底,温暖而清晰,却又带着几分梦幻的恍惚,分不清是记忆还是幻觉。

原来,那只是一场梦。我心中涌起一阵失落,却又很快恢复平静。梦中的粮饷克扣,与如今自己遭受的诬陷,何其相似?都是奸佞作祟,都是用虚假的罪名,想要置我于死地。可梦中的我,有士卒的支持,有百姓的爱戴,有查明真相的决心;如今的我,身陷囹圄,受尽屈辱,却依旧坚守着那份初心。

纵使世事变迁,蒙冤受辱,我谢渊此生,能为百姓谋福,能与士卒同心守边,能为国家鞠躬尽瘁,便已无怨无悔。那些梦中的真情与善意,是我此生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力量源泉。

我靠着冰冷的墙壁,闭上眼睛,脑海中再次浮现出梦境中的画面,依旧带着几分恍惚的梦幻感。我想起自己刚任山西边卫总兵官时的豪情壮志,想起冒雪送粮时的艰辛,想起与士卒们共商边防时的热烈,想起百姓们赠送礼物时的淳朴。

这一切,都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我从未做错什么,清查粮饷克扣,是为了士卒的安危;冒雪送粮,是为了履行守将的职责;与士卒同甘共苦,是为了凝聚人心,共同守护北境。可如今,我却被奸佞罗织罪名,打入囚室,受尽了屈辱。

徐靖、石崇之流,你们可以囚禁我的身躯,可以捏造我的罪名,可以夺走我的性命,但你们永远无法磨灭我心中的忠诚与清白,永远无法抹去我为国家、为百姓所做的一切。恍惚间,梦中士卒们坚毅的脸庞、百姓们淳朴的笑容,与眼前的风雪重叠,竟让我生出几分错觉,仿佛自己仍在北境的雪路上,朝着哨所的方向前行。

囚室的寒冷愈发刺骨,我却依旧脊背挺直。我知道,奸佞们想要的,是我认罪伏法,是我身败名裂。可他们绝不会如他们所愿。

我谢渊一生,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对得起陛下的信任,对得起百姓的期盼,从未做过任何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的事。通敌谋逆、私挪军需、结党营私,这些罪名,都是奸佞们捏造的,是对我最大的污蔑。

恍惚间,梦中收集的证据、士卒和百姓的证词,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那些真实的场景与如今的困境交织,让我愈发坚定: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奸佞们的罪行总有一天会被揭露,我的冤屈总有一天会被洗刷。

我望着窗外的大雪,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浅笑。雪花漫天飞舞,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覆盖,却掩盖不了我心中的赤诚与坚定。纵使身陷囹圄,纵使前路漫漫,我也会坚守自己的清白,坚守自己的初心,与奸佞们抗争到底。

我再次睁开眼,目光透过破损的窗棂,望向远方。恍惚间,我似是又看到了北境的雪山,看到了哨所的篝火,看到了士卒们坚毅的脸庞,看到了百姓们淳朴的笑容。那些画面既真实又虚幻,像是一场永远醒不来的梦。

总有一天,我会走出这座囚室,再次回到北境,与士卒们一起守护边防线;总有一天,我会揭穿奸佞们的阴谋,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总有一天,我会让天下人都知道,我谢渊是清白的,是忠诚的。

心中的期盼如星火般燃烧,驱散了些许寒意。囚室的寒冷、铁链的沉重、饥寒的折磨,都无法摧毁我的意志,无法动摇我的信念。恍惚间,我似是又感受到了梦中篝火的温暖,听到了士卒们的欢声笑语,那些温暖的记忆,支撑着我在困境中不断前行。

我坚信,昭雪的那一天,终会到来。就像北境的风雪终会停歇,春天终会降临,公道与正义,也终将照亮这片被阴霾笼罩的土地。

片尾

寒狱惊梦,雪路初心。我困于南宫囚室的寒夜,魂梦却重归山西戍边的岁月——那雪粒割面的艰辛、篝火旁同袍相偎的暖意、百姓递来窝头时掌心的烟火气,虚实交织,似幻还真。梦中的每一幕都刻骨铭心:踏冰开路时靴底的刺骨寒凉,分发棉衣时士卒眼中的光亮,老丈躬身赠粮时鬓边的霜花,这些细碎而滚烫的瞬间,化作蒙冤岁月里最坚实的慰藉,熨帖着囚室的冷寂与屈辱。

梦境里的赤诚与现实中的困顿相互映照,反倒让我心中的信念愈发笃定。纵使奸佞当道、强权压顶,纵使铁链锁身、污名加身,我亦不会背弃清白,不会忘却初心。戍边岁月里攒下的民心所向、同袍相托,那些暗夜里涌动的正义微光,那些未曾磨灭的忠良之念,都是我挺过绝境、静待昭雪的底气。我深知,公道从不会被永久遮蔽,民心从来都能辨清忠奸。

北境的寒雪终有消融之日,囚室的黑暗难挡破晓之光。我之忠诚、我之清白,终将如北境矗立的雪山,经霜历雪而更显澄澈;我之坚守、我之初心,终将如当年哨所的篝火,在风雨中始终不灭。而梦中那些滚烫的温暖、不屈的坚守,早已化作我骨血中的力量,照亮这漫漫囚途,直待昭雪之日,光照四方,还天下一个清明。

卷尾

《大吴史?卷一百七十三?忠烈传?谢渊附》注引《诏狱秘档?谢渊自述残卷》,德佑三年冬月录于南宫囚室,系谢渊蒙冤后自述其生平信念之文,为玄夜卫北司存档,后入国史馆藏。

太祖萧武定鼎,颁《大吴官箴》,明“守边卫国”为立国之基,“忠勇廉明”为为官之道,此八字箴言,渊自束发受书便铭记于心,及任官以来,躬身践行不敢有违。

德佑初,渊任山西边卫总兵官,辖三关九隘。时北境大雪封山,三关哨所粮饷断绝,御寒物资匮乏,十七名士卒冻伤,三名重伤濒死。按《大吴边军制度》,边军粮饷由户部按月拨付,兵部复核,然是年粮饷为奸吏克扣,回执伪造,印鉴不符。渊不忍士卒冻饿,遂弃文书往复之繁,遴选精壮亲兵五人,携粮草、棉衣、炭火及药品,冒雪亲赴前线。雪深及膝,山路险峻,渊解己之披风赠冻伤亲兵,赤脚踏冰开路,凡七日方抵哨所,尽数分发物资,与士卒围篝火而居,同食热干粮,共议边防诸事。

渊在边五年,与士卒同甘共苦,哨所防御工事简陋,则上书请修;弓箭射程不足,则求调工部新制强弓;士卒有疾,则亲为诊治;百姓受北元侵扰,则率军驰援。途经偏远村落,村民感士卒守边之劳,献窝头、咸菜、炭火,渊悉数收下转赠士卒,曰“百姓之心,重于金石”。其行事皆载于《山西边卫志?军政卷》,边地军民为立生祠于雁门关下,岁时祭祀,此皆渊体恤士卒、护佑百姓之明证,亦为“忠勇廉明”之实据。

渊之所以身陷囹圄而不改其志,遭奸佞构陷而仍抱希望,盖因顺民心、守公道之故。

《大吴律?名例律》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渊戍边之时,深知此理。士卒戍边守土,抛家舍业,其疾苦当恤;百姓耕织为生,惧外敌侵扰,其安宁当护。渊清查粮饷克扣,是为士卒争公道;修缮哨所、增配装备,是为边民护安宁。故士卒愿为渊效死,百姓愿为渊捐资,及渊蒙冤入狱,晋地百姓罢市三日,遥祭泣拜,边地士卒多有泣血请命者,此民心所向,非人力所能强也。

公道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渊任官以来,凡所行事,皆以国家百姓为念,无一丝一毫私念。任山西巡抚时,清查赈灾粮款,罢黜贪官;任兵部尚书时,整顿军纪,加强边防;兼御史大夫时,弹劾奸佞,整肃吏治。所行之事,皆有卷宗可查,有百姓可证。今徐靖、石崇等罗织“通敌谋逆”“私挪军需”“结党营私”等罪名,皆无实证,唯伪造之密信、篡改之账目、逼供之供词而已,此等伪证,岂能掩天下之目?

渊自初任山西边卫参将,至迁山西边卫总兵官,后擢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历官二十余载,职位屡迁,初心未改,始终以“忠君爱国、护民安邦”为己任。

任边卫参将时,年少气盛,唯知身先士卒,守好边防线;任总兵官时,深知责任重大,既护士卒,又安百姓;入掌兵部、兼领御史台,则以整顿朝政、肃清奸佞为要。虽身处封建官场,见惯耽于享乐、避危趋安之辈,然渊自守清操,不与奸佞同流合污。按《大吴官制》,六部尚书、御史大夫皆有监察弹劾之权,渊屡劾户部侍郎陈忠、镇刑司提督魏进忠等克扣粮饷、结党营私之罪,虽遭阻挠而不避,此皆初心使然。

身陷囚室以来,脚踝铁链冰冷刺骨,囚服单薄难御严寒,然渊脊背挺直,信念未摇。盖因初心为勇气之源,遇风雪而不馁;初心为底气所在,遭威胁而不惧;初心为精神支柱,陷囹圄而不屈。渊以一生践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非独为己立身,亦为后世为官者立范。

渊之蒙冤,非因己之过,实因奸佞当道,祸国殃民之故。

徐靖、石崇、魏进忠之流,身居要职,不思报国,反结党营私,败坏官场风气。魏进忠为镇刑司提督,包庇亲信陈忠克扣边军粮饷,中饱私囊;徐靖掌诏狱署,制造冤狱,诬陷忠良;石崇任总务府总长,滥用职权,鱼肉百姓。此辈所作所为,皆载于玄夜卫北司密探所录《奸佞罪状档》:构陷渊通敌,实则欲除异己;污蔑渊私挪军需,实则自身克扣成性;诋毁渊结党,实则自身党羽遍布朝野。

历览前朝史事,东汉党锢之祸、唐末宦官专权、南宋奸臣误国,皆因奸佞当道而起,终致朝政混乱,民怨沸腾,王朝覆灭。今大吴之危,不在北境之敌,而在朝内之奸佞。《大吴通鉴?史论》曰“奸佞不除,国无宁日”,渊之蒙冤,不过是奸佞祸国之冰山一角,若不除此辈,大吴江山危矣。

渊虽暂时蒙冤,身陷囹圄,然坚信正义虽迟,终将到来。

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素怀忠直,已暗中收集徐靖、石崇等奸佞罪证,包括伪造密信之笔迹、篡改账目的痕迹、逼供之证词;内阁首辅刘玄,老成持重,暗中保护未被牵连之忠良,为反击保留力量;边地士卒、晋地百姓,铭记渊之功绩,盼渊昭雪之日。此等力量,皆为正义之助,虽暂为奸佞压制,然民心不可违,公道不可灭,奸佞之罪证终将公之于众,其恶行终将受到严惩。

渊之自述,非为自辩邀功,实为记录史实,留存证据。所述戍边之事,有《山西边卫志》《大吴边军粮饷档》佐证;所述奸佞之罪,有玄夜卫密探记录、受害士卒证词为凭;所述民心所向,有晋地罢市、边民立祠之事可考。此自述残卷,为考证明德佑年间朝政、边军制度、忠奸之争及民心向背提供重要一手资料,亦为后世传承忠勇、正义、为民之精神,提供历史镜鉴。

愿后人以史为鉴,汲取教训,坚守初心,牢记使命,肃清奸佞,护国安民,此渊之所愿,亦为天下百姓之所盼也。

本残卷为宣纸手书,共七页,字迹因囚室潮湿略有模糊,然核心内容可辨,与《大吴史?谢渊传》《山西边卫志》《玄夜卫北司档案》等史料相互印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文中提及的“三关哨所”“雁门关生祠”“户部粮饷档”等,皆为德佑年间实有之事,可通过《大吴地理志》《大吴祠祀志》《户部存档》等交叉考证。

所述官制、律法条文,如《大吴官箴》《大吴边军制度》《大吴律》等,均引自《大吴会典》,与同期史料记载一致,无虚构之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