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科学家访谈(1 / 2)
诺贝尔奖委员会前主席在采访中表示:我们欣慰地看到,这位诺奖得主正在开创比获奖工作更具影响力的新事业。他证明真正的科学领袖不仅能做出突破性发现,更能重塑整个领域的研究范式。
哈佛大学校长则在学术领袖峰会上坦言:陆时羡当选院士的意义,在于他成功将华国的科研实力转化为全球人才磁极。我们现在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最好的大脑既向往剑桥,也向往繁缕。
......
就在陆时羡当选院士的消息正式公布的第二天傍晚。
陆时羡正打算返回南江时,他的助理接到了一通特殊的来电。
来电显示是华国电视台总编室,助理立即意识到这通电话的分量。
于是立马将电话转给陆时羡。
“陆院士,您好!我是《面对面》栏目总制片人刘政。”电话那头的声音沉稳有力:首先祝贺您当选院士!我们栏目组经过慎重讨论,希望能为您做一期科学家访谈。”
“我们都知道您最近一向低调,很少接受媒体深度访谈,但这次我们希望您可以破例。”
刘制片人的话语诚恳而专业:“这期节目不仅是要展现您的科研成就,更重要的是,我们想通过您的故事,让全国观众看到华国科学家是如何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这篇专访未来很有可能编入中小学课本,因为它对激励年轻一代投身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陆时羡稍作思考,便爽快地答应了:“如果能让更多年轻人对科学产生那么一点点兴趣,我愿意分享我的经历。”
接下来的准备工作细致而周到。
录制当天傍晚,陆时羡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央视新址。
穿过忙碌的走廊,化妆师细心地为他整理妆容,他有些不自在地笑了笑:“其实就这样自然的样子最好。”
导演尊重了他的意愿,只做了最简单的打光处理。
很快,录制便开始了。
一段旁白开始响起:
“观众朋友们,欢迎收看本期的《面对面》。”董晴面对镜头,用她标志性的沉稳声音开场:“在今天节目开始前,让我们先看一段短片......”
他,二十七岁,就已经站在了世界生命科学的最前沿;
他,带领团队发现了细胞智能调度网络,开启了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
他,刚刚在三十一岁时成为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
从燕园学子到诺奖得主,从耶鲁才俊到创始人,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部科学的传奇。
然而,在这些耀眼的光环背后,是一个怎样真实的陆时羡?
今晚,让我们面对面,聆听这位科学巨匠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