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道不远人,理在器中(2 / 2)
他的声音因为兴奋而微微颤抖:
“启禀陛下,诸位大人!要知此物之妙,当先知今世之苦!”
“现如今,我大明百姓,尤其是北地百姓,取暖做饭,主要依赖两种燃料。”
“木炭此物,烟火稳,乃是富贵人家、皇宫内院、高档酒楼之首选。
然其弊,致命矣!
一字记之,曰:贵!其价之高,寻常百姓,一年之积蓄,不足一冬之用!且为烧此炭,京畿左近,乃至太行、燕山之林木,已近砍伐殆尽!
放眼望去,童山濯濯,触目惊心!林木一失,水土随之流失,旱涝之灾,愈发酷烈。此非取暖,实乃饮鸩止渴,焚林而猎!”
宋应星到此处痛心疾首,拳头紧握。
众人皆是默然。
他们身为朝廷高官,自然知道炭价飞涨,也知道京城周边山林的窘境。
这的确是悬在朝廷头上的利剑。
宋应星话锋一转,指向西山方向:
“石炭!即原煤。京西门头沟,历代产煤,百姓亦知其可燃。然其弊,更甚于木炭!
燃烧不畅大块原煤,火苗时大时,难以掌控。
其二,亦是其最恶之处——毒!
劣质石炭燃烧,浓烟滚滚,满室硫磺恶气。每年寒冬,京城内外,多少百姓人家,一睡不醒,阖家毙命于‘中煤毒’之下!此非取暖,实乃与死神同眠,抱薪救火!”
他的话语如同一记记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尤其是魏忠贤,他出身市井,对这种民间的疾苦,有着比温体仁等人更深切的体会。
他知道宋应星所言,句句是实,字字是血!
就在众人心情沉重之际,宋应星猛地转身,指向那晾晒架上成千上万的黑色圆饼,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声音高亢如钟鸣:
“然!天佑我大明,陛下圣智烛照,以格物之学,穷理尽性,化腐朽为神奇!经无数工匠一年之功,百般试验,终于在两月之前功成一体,得此神物——陛下命名,曰:煤球!”
他快步走到一架晾晒车旁,心翼翼地捧起一块已经晾干的,上面有十几个通透孔洞的蜂窝煤,高高举起,如同举着一件稀世珍宝。
“诸位请看!此物之基,乃是往日被视为废物的煤末、煤粉!辅以遍地可得之黄土!其成本之廉,不及木炭之十一!其售价之低,可让京城最贫之户,亦能安度一冬!”
“哗!”
此言一出,人群中响起一片倒吸冷气之声。
成本不及木炭的十分之一?
魏忠贤的眼睛瞬间亮了,那里面闪烁的,是看到无尽金山的贪婪……不,是兴奋!他已经开始在脑中飞速计算这其中蕴含的恐怖利润!
然而,宋应星接下来的话,却让他的计算,瞬间提升到了另一个维度。
“此物之神,非在价廉!”宋应星的声音再次拔高,充满了自豪与骄傲,“而在其形!陛下亲笔所绘之图,上有孔洞,内外通透,如蜂之巢,故亦名‘蜂窝煤’!此孔洞,乃是神来之笔!有此孔洞,则空气自如,燃烧充分!其火之猛,远胜石炭;其热之高,不输于木炭!更要紧者——”
他顿了一顿,目光扫过所有人震惊的面庞,一字一顿地道:
“其烟之,其毒之微,比之劣质石炭,可降十倍,乃至数十倍!!”
“这……这怎么可能?!”一位随行的工部官员失声叫道。
宋应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头,用崇拜的目光望向朱由检,然后才回过头来缓缓道:
“世间万物,理有固然。陛下曾言:‘道不远人,理在器中’。所谓毒焰不过是其物之性未尽其用罢了。使其尽其性,则毒焰化为真火,恶气变为暖流。此非神迹,乃格物之功也!”
他深吸一口气,将胸中的万丈豪情化为掷地有声的总结。
“昔日,臣以为水泥乃陛下不世之功。然今日方知,臣,浅薄了!”
“若夫水泥者,以山石为料,以水火为工,外固江河,内安栋梁,是为重铸我大明之筋骨!其功在形,在固,在万世之基!”
“然此蜂窝煤者,以地火为源,以匠心为引,上暖君王,下温黎庶,是为注入我大明之血脉!其功在气,在暖,在亿兆之生!”
这一次,是真的所有人都被震得头脑一片空白了!
魏忠贤呆呆地看着那块黑色的蜂含煤,他那颗在权谋和金钱中浸泡了一辈子的心,此刻竟被一种名为功德的东西狠狠撞了一下。
利润?
银子?
这些东西在宋应星描绘的宏图伟业面前,似乎都变得渺了。
他看到的是千家万户的窗纸后透出的温暖灯火;他听到的是无数个寒冷的冬夜里,孩童不再因为寒冷而哭泣的欢笑;他想到的是史书之上将会如何记载今日,记载这位年轻的皇帝!
温体仁亦是浑身剧震,他这位宦海老手这一次感到了真正的畏。
不是畏惧皇权,而是畏惧眼前这位皇帝所展现出的,可怕的凭空掏货的能力!
活人无数!
这四个字沉甸甸地压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头。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即将发生的,可以预见的现实!
单此一物,其功德,足以比肩上古之神农、后稷!
朱由检看着众人震撼无言的模样,心中平静如水。
他缓缓走到那晾晒架前,伸手拿起一块蜂窝煤,掂了掂分量,然后目光投向西方的天际。
那里,残阳如血,将天边的云霞烧得一片火红。
朱由检用平静到极致的语调,仿佛在诉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朕要的,非独万民之叩首,更是万家之炊烟。”
“炊烟起,则民生安;民生安,则社稷定!”
完,他转过身,将手中的那块蜂窝煤,亲手递到了魏忠贤的面前。
魏忠贤一愣,随即反应过来,颤抖着双手,如同接过传国玉玺一般郑重其事地将这块煤球捧在手中。
朱由检看着他的眼睛,道,“水泥,是朕给你的矛,让你为朕开疆拓土,攻城略地。”
“而这煤球,是朕给你的盾。”
“朕,把这天下人的冬天,交给你了。”
魏忠贤捧着那块沉甸甸的煤球,只觉得重逾泰山。
他双膝跪地,将煤球高高举过头顶,用尽全身的力气嘶声喊道:
“老奴……领旨!”
“老奴,定不负皇爷所托!!”
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而这一切的背后,那个年轻的皇帝,只是静静地站着,衣袂在晚风中微微拂动。
他的目光,已经越过了眼前的工厂,越过了京城,投向了更北方的九边,投向了那片广袤而寒冷的土地。
这个冬天,大明,将不再那么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