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釜底抽薪(1 / 2)
贺重安知道,这些人根本不是来讲道理。
而道理很多事情是讲不清楚的。
道理讲到最后都是屁股。
贺重安也没有想讲道理。而是问道:“这位是?”
陶牧立即出来打圆场:“这位是按察司刘大人。他说错话,还请大人见谅。”
陶牧唱红脸的目的,就是避免与贺重安直接对抗,同时,通过唱红脸将贺重安个架起来。
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贺重安大声说道:“好。太好。太对了。”
“你这话说到我心里去了。”
“只是现在有一个问题,朝廷勤俭节约,让内务府挤压了很多丝绸。这些丝绸不找一个去处,在仓库中,时间长了,只能朽掉。”
“刘大人,您说这该怎么办?”
刘子辰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怎么办?用不掉的东西卖掉了。
只是他但凡这么说,就等于自己打自己嘴巴了。
因为贺重安做的事情不就是卖货?
贺重安岂能放弃这个表演的机会。
“这一件事情,其实认真考虑过。我思来想去,想出一个主意,我觉得丝绸如此大宗产业,各方买卖问题多多,我决定在江南织造局隔壁,设立一处丝绸大市场。”
“江南织造的丝绸,直接在这里卖。各地的丝绸,也都可以在这里卖。”
“并且会联系各地海商,可以直接在这里卖。就不用大家千里迢迢去找海商。”
“如此一来,大家都方便了。纵然是小门小户,也可以直接接触到海商。”
“织造局只是简单的卖货,绝对不会多做干预?”
“诸位觉得如何?”
等熊大力等人高声喊出去,立即有人远远的叫好。
一时间围观的很多苏州百姓都兴奋起来。
纷纷叫好。
如果说,贺重安之前的举措,还是争夺一系列中间商的利益,而今这个举措,就是刨根。直接将倒卖丝绸的中间商给砍掉了。
谁都知道,海贸赚钱。
但真正能与海贸,搭上线的人很少。
并不是朝廷什么政策限制,而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在海上纵横四海的人物,上了岸就了软脚虾,强龙不压地头蛇。
以郑家为首的海商集团,难道没有想过直接去收布,从而来节省成本?
本质上是他们忌惮这些世家大族的阴狠手段,担心闹起来得不偿失。
所以双方买卖大多在各港口进行。
而今不一样了。
贺重安建立这个市场之后,直接让海商在苏州进行交易。
苏州是江南的中心,本来就是丝绸转运的重要节点。
海商们,控制不了江南的广大区域,带在苏州建立一个节点,却是没有问题的。
从苏州转运出海,也是很方便的,不管是南下杭州钱塘江。北上长江。而是顺流而下,到松江上海出海,都是很容易的。
同样这种容易,会直接瓦解世家大族对地方的垄断。
原因很简单,便捷的交通。让农村中,几家凑一船丝绸,来苏州卖变得简单。
纵然不来苏州卖。
苏州的海贸价格一出现,将会抬高整个江南的丝绸价格。
一下子将世家大族转卖的利润给压低了。
如果说,贺重安刚刚开始,直接从海贸生意上,分一杯羹。而今却是要重塑整个生意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