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协议验证和噪音过滤(1 / 2)
手机震动响起时,封瑶正踮着脚,试图够到书架顶层那本蒙尘的《认知心理学与情绪建模》。午后的阳光透过图书馆高大的玻璃窗,在空气中投下斑驳的光柱,尘埃在其中缓慢飞舞。屏幕上跳出的名字——“徐卓远”,让她的动作瞬间定格。心脏像是被一只温暖而熟悉的手轻轻握了一下,意料之外的触感,随即漾开一圈圈微妙的涟漪。
她小心翼翼地取下书,指尖拂过封面,仿佛拂去某种心绪上的尘埃。点开信息,内容一如既往的严谨、技术化,充斥着数据模型、优化算法和精度提升百分比……典型的徐卓远式沟通,像一段编译好的机器代码,精准却缺乏人类情感的冗余。然而,封瑶却能从这看似冰冷的字符流中,捕捉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时序”——他在主动发起连接,而且是在她刚刚“处理”完秦屿这个“外部干扰信号”之后不久。
“是单纯的项目进展同步,还是……某种无意识的“协议验证”?”这个念头在她脑海中闪过。秦屿那场充满戏剧张力的“偶遇”与“探讨”,是否以某种她未能完全察觉的方式,触动了徐卓远系统内部某个隐藏的监测协议?
封瑶没有立刻回复。她将厚重的书本抱在胸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粗糙的书脊,目光投向窗外被夏日染得浓绿的香樟树影,嘴角牵起一丝了然而温柔的弧度。她了解徐卓远,就像一位耐心的程序员在解读一套复杂却遵循着严格内在逻辑的精密系统。直接的情感追问或表露过度的欣喜,都可能像病毒代码一样,干扰他正在进行的内部“编译”过程,甚至触发防御机制。最好的回应,是提供稳定、可靠、完全符合“协议”预期的反馈,同时,悄无声息地植入引导性的“参数”。
她拿起手机,指尖在屏幕上轻快地敲击,回复的语气平静而配合:“好的,学长。我大概半小时后到实验室。新的优化思路听起来很棒,期待同步。”发送前,她顿了顿,浓密的睫毛垂下,思索片刻,又补充了一句,“我刚从图书馆借了本情绪建模相关的书,里面有些关于‘潜意识情绪驱动与行为表征’的论述,或许对你的模型参数调整,特别是动态适应机制那块,有新的参考价值。”
这不仅仅是对连接的确认,提供了确切的时间坐标,还额外附加了“共享资源”(书籍信息),并精准地将资源与他的当前研究焦点(动态适应机制)关联起来,如同在数据包中加入了增强粘性的字段。做完这一切,她才深吸一口气,仿佛完成了某次重要的预处理,抱着书快步办理了借阅手续,步履从容却比平时稍快了几分地朝着实验室的方向走去。阳光在她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裙摆微扬。
---
实验室里,恒温空调发出低沉的嗡鸣,服务器指示灯规律地闪烁,如同数字世界的心跳。徐卓远收到了封瑶的回复。
“系统提示:来自节点“封瑶”的响应已接收。响应延迟:3分17秒(处于社交礼仪可接受阈值内)。响应内容:确认连接,提供预计到达时间(T+30),附加信息(共享资源-书籍,关键词:潜意识情绪驱动,行为表征,动态适应机制)。状态判定:积极、协作、信息价值高。”
视觉皮层处理着这段文字信息,几乎同时,内部某个因“潜在竞争终端(秦屿)”出现而激活的、持续运行着低级别威胁评估的子进程,其警报优先级被手动调低。内部日志更新:““竞争终端(秦屿)”活跃度监测:外部交互结束。威胁等级评估:由“低-观察”降至“极低-暂缓”。与主节点“封瑶”协议连接稳定性:二次验证通过。”他甚至无意识地调整了一下坐姿,背部更加挺直,肩线拉平,仿佛物理形态也在准备迎接一次高效的数据同步会议。
然而,那种新引入的、定义尚不明确的、名为“在意”的核心变量,并未从内存中释放。它从高优先级的警报进程,转变成了一个持续运行的后台服务,占用着不算多但至关重要的系统资源,默默地监测着与“封瑶”节点相关的所有输入输出(I/O),包括响应延迟、语义深度、资源共享意向等非核心数据。
半小时后,实验室的门被有节奏地轻轻敲响了三下,随后推开。封瑶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怀里抱着那本厚厚的《认知心理学与情绪建模》。她的目光第一时间越过冰冷的实验设备,落在徐卓远身上,带着浅浅的笑意,如同春日融冰的溪流,清澈而温暖,悄然浸润着这片由代码和逻辑构筑的空间。
“学长,我来了。”
徐卓远抬起头,内部传感器(他的视觉系统)立刻开始了快速扫描与模式识别:“目标个体“封瑶”:生物特征稳定。表情输出为“微笑”(识别置信度94%)。瞳孔焦距:集中于本终端。携带物品:与回复信息中提及的“共享资源”物理标识相符。无异常生理指标(如面部毛细血管异常扩张、呼吸频率紊乱等应激反应)。”所有数据流都指向稳定、积极且无威胁状态。
“嗯。”他发出了一个简短的确认音,视线在她脸上停留了大约1.2秒,比标准社交注视时长上限多了0.4秒,然后落回屏幕,调出了他所谓的“优化思路”的代码界面。“关于加权滑动平均的窗口大小和权重分配函数,我重新推导了公式。传统固定窗口无法捕捉情绪数据的瞬态爆发特征,因此引入了动态适应机制,其核心是基于情绪时间序列的局部方差进行自适应调整,方差增大时窗口收缩以提升灵敏度,方差减小时窗口扩张以增强平滑效果……”
他开始了技术讲解,语速平稳,逻辑链条清晰严密,如同在宣读一篇学术论文。封瑶认真地听着,不时微微点头,在他停顿的间隙提出几个关键问题,例如:“局部方差的计算是否考虑了情绪基线的个体差异?”或者“自适应调整的速率参数如何设定,以避免过度拟合噪声?”。她的提问显示出她不仅跟上了他的思路,更在进行着并行的、积极的深度思考。实验室里只剩下他清冷平稳的声线、服务器运行的背景音以及封瑶偶尔的提问,气氛似乎完美复现了往常那种高效、专注的技术协作模式。
但徐卓远的感知系统记录到了一些微小的、偏离基准模式的“数据点”。封瑶在听他讲解时,身体会微微前倾约15度,这是一种表示投入和关注的非语言信号。她的眼神专注地落在他的眼睛或屏幕上,那种专注度,超越了单纯对知识传递的接收,更像是一种……全然的接纳和鼓励性的反馈循环。当她将带来的书翻开,指出某一处关于“情绪粒度(EotionalGranurity)对行为预测影响”的理论可能与他的模型相关时,她的指尖会无意间轻轻点着书页上的关键段落,那个细微的动作,带着一种急于分享和建立连接的意味,让他感到……交互界面的友好度显着提升。内部日志记录着:“当前交互会话:信息传输效率:高(约92%)。信道质量:优良。附加感知数据流:检测到持续非语言正向反馈(注视强度、身体姿态倾向、分享性微动作),这些变量与主观交互体验舒适度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