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314章 邀请和扰动

第314章 邀请和扰动(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初秋的阳光透过医院的百叶窗,在走廊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像是为这肃穆的环境标注出精确的光照分区。徐卓远静立于窗前,俯瞰着楼下花园里推着轮椅缓慢移动的人影。他刚刚在脑海中完成了对封瑶母亲出院流程的第七次模拟推演,从车辆到达时间、病房至大厅的最佳路径,到家中康复环境的最终检查,每一个时间节点和潜在变量都被反复计算验证。

“环境适应性参数正常,身体机能恢复曲线符合预期,潜在风险规避方案已准备三个备用选项。”他低声自语,声音清冷,仅在自己能捕捉的声波范围内回荡。这种近乎偏执的筹备,与前世的记忆碎片形成尖锐对比。那时的他,像指挥一场必须胜利的战役,所有安排都以效率为最高准则,却唯独遗漏了最关键的人性变量——封瑶眼中那抹被他决策逻辑忽略后,所留下的受伤神情,至今仍在他的情感数据库中标记为“高冲突事件”,关联着难以量化的负面权重。

“这一次,必须不同。”徐卓远调出光屏上刚刚构建成型的【长期互动框架v1.2】,界面参数随着他的思绪微微跳动,实时更新着与封瑶关系维度的各项指标。

---

病房内,弥漫着消毒水与果香交织的气息。封瑶坐在母亲床沿,手中小刀灵巧地转动,苹果皮呈连贯的螺旋状垂下。她的思绪却并未停留在指尖,而是飘向了近来有些异常的徐卓远。

数日间,他依然保持着那份近乎刻板的严谨,但在讨论母亲出院安排时,不再是直接下达不容置疑的最优方案,而是提供了多个具备详细说明的选择路径,甚至耐心解释每个方案的优劣与潜在考量。这种转变细微却明确。

“瑶瑶,”母亲温和的声音打断她的出神,“阿远这孩子,确实在变。昨天他来,仔细问我喜欢什么样式的窗帘,说家里要换一批,遮光率需更贴合康复期的需要。”母亲眼中带着欣慰,“他连这点都想到了。”

封瑶唇角微弯,勾勒出一个复杂的弧度:“他在努力学,妈妈。只是他的学习方式…还是很‘徐卓远’。”她无法向母亲解释徐卓远那套基于数据和模型的“人机交互优化算法”,只能将其归结为一种独特的努力。

“心意重于形式,瑶瑶。”母亲轻轻握住她的手,干燥温暖的掌心传递着力量,“他愿意为你调整他固有的模式,这本身就已说明一切。”

封瑶点头,心湖却泛起更深的涟漪。她清晰地知道,对于徐卓远而言,这种改变不啻于对一台精密度极高的仪器进行底层重编程,每一个参数的微小调整,都可能需要耗费巨大的计算资源,乃至触及他认知世界的根基。

---

三天后,医学院老校区,梧桐树下光影斑驳。

“关于阿姨出院回家的具体流程,”徐卓远的声音平稳如常,仿佛在宣读一份科研报告,“我基于环境适应性、身体机能恢复曲线和潜在风险规避概率,初步拟定了三个方案。”

他将便携终端递过去,屏幕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徐卓远挺拔地站着,眼睫低垂,在脸颊投下细碎的阴影,为他过于理性的姿态增添了一抹难得的柔和。

封瑶接过,指尖划过微凉的屏幕,仔细审阅。惊讶于方案的细致程度远超预期。方案A以医疗支持网络无缝衔接为核心;方案b侧重心理舒适度与居家归属感的营造;方案c则为弹性模式,可根据康复实时数据进行动态调整。每个选项都附有详尽的数据支持和利弊分析矩阵。

最触动她的,是方案b备注栏里的一行小字:“可根据阿姨个人偏好,调整家中主要活动区域家具布局,以最大化午间阳光照射时长,预计可提升维生素d自然合成效率约15%。”

这不再仅仅是冷硬的医疗安排,而是真正将母亲视为一个拥有个人喜好与情感需求的“人”来考量。

“阿远,谢谢你。”封瑶抬头,眼中漾开柔软而真挚的笑意,“我认为方案c的弹性模式更适合现阶段。不过,关于其中提到的医疗监测设备租赁费用,我希望用我的奖学金和之前的兼职积蓄来承担一部分。”

徐卓远的瞳孔几不可察地收缩了一下,核心处理系统高速运转。从纯粹的经济效率角度评估,由他全额支付无疑是最优解;但引入【长期互动框架】参数后,关系稳定性、封瑶的自我价值感与独立性需求等变量权重急剧升高…

“可以。”他近乎瞬时的回应,“支付比例按7:3划分,我负责主要部分。这是基于双方当前资源分布与未来三个月支出预测模型,得出的效率与稳定性平衡点。若坚持5:5分摊,将导致你下个季度基础生活开支紧张度上升22%,不符合系统长期稳定运行要求。”

封瑶忍不住轻笑出声,这典型的、带着公式化痕迹的徐卓远式回应,在此刻听来,却因那份笨拙的努力而显得格外温暖。

“好,听你的,7:3。”她应允,声音里带着未散的笑意。

---

出院当日,天空澄澈如洗。

徐卓远提前三十七分钟抵达医院,执行最后一次全流程核查:转运车辆内部消毒菌落数、担架升降系统稳定性、家庭护理团队交接班时间冗余、新安装安全扶手的压力承重测试…当封瑶携扶着母亲步出电梯,映入眼帘的便是徐卓远立于医院大厅中央,沉静指挥若定的场景。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穹顶倾泻而下,为他周身镀上一层清晰的金边,仿佛他是这场精密行动的核心处理器。

“阿姨,转运车已准备就绪,车内温度稳定在25摄氏度,经模型计算,此为体感舒适与预防呼吸道刺激的最佳平衡点。”徐卓远上前一步,声音比平日基准线柔和了0.3个分贝,这是他特意调整的“安抚性语调”。

封瑶母亲面露宽慰,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臂:“辛苦你了,阿远。”

行驶平稳的车内,封瑶注意到徐卓远的视线长时间落在终端屏幕上,指尖偶尔快速滑动。趁母亲靠着座椅小憩,她倾身轻声问:“是星轨项目有新的数据需要处理?”

“不。”徐卓远闻声,直接将屏幕转向她,上面是结构复杂的记录界面,“在记录本次出院流程的优化节点。例如,车辆在不同路段的颠簸指数对康复期病人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数据,初步分析显示,下次类似情境下,需将平均颠簸指数再降低0.15个点,以进一步提升舒适度。”

封瑶凝视着那些冰冷而密集的数据流,心中却涌动着一股温热的暖流。她终于明白,这就是徐卓远表达关切与在乎的独有方式——他正试图用他所能理解的最优工具:数据、模型与系统性优化,为她精心构建一个更安全、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观察记录更新-编号:qc-01(协同决策事件)】

现象:目标主动参与关键家庭事务决策流程,并提出具备独立性的财务分担方案。

分析:目标的“独立自尊”需求层级显着提升,对“平等伙伴关系”的认知深度与实践意愿同步增强。

影响:协同决策模式初步验证有效,关系稳定性指数上升8.2%。“遗憾”关联数据调用频率再次下降5.7%。

---

就在徐卓远认为新框架运行平稳,各项参数趋于预期时,一个未曾充分赋权的变量再次介入——沈雨晴。

星轨项目组与林骁团队关于跨学科模型应用的联合会议刚结束,沈雨晴便径直拦住了准备迅速离场的徐卓远。

“徐博士,关于模型在个体差异适应性上的边界界定问题,我近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她的开场白直接切入核心,语速快而清晰,眼神明亮锐利,仿佛能穿透徐卓远周身那层无形的、由逻辑和数据构筑的屏障。

她不等徐卓远回应,便继续推进,显然有备而来:“我回溯分析了封瑶女士母亲用药前后的一部分匿名化、脱敏处理后的生理数据,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模式。在情绪支持模块介入前后,某些关键生物标志物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阈值触发’特征,而非简单的线性响应或剂量依赖关系。”

徐卓远的步伐出现了微不可察的瞬间停滞,这是他高度专注和进行深度思考时的生理性标识。

沈雨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号,语气更加笃定:“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是否在您的核心模型深处,预设了一个关于‘特定对象’的隐性情感响应强化函数?这个函数虽然极大提升了针对特定个体的干预精准度,但也可能导致模型在进行泛化应用时,产生难以忽略的系统性偏差,甚至可能影响您对自身情感回路的客观认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