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邀请和扰动(2 / 2)
她的质疑,像一把经过精密校准的手术刀,精准地划向徐卓远模型中最敏感、最不愿示人的“黑箱”区域。
徐卓远终于彻底转过身,首次以真正意义上的正视姿态,审视这位屡次发起挑战的年轻研究员。在千分之一秒内,他完成了对她的快速再评估:智商158,专业领域交叉匹配度92%,直觉准确率87.3%,潜在威胁等级...由之前的b+级动态上调至A-级。
“任何基于观测数据构建的推演模型,都不可避免地内嵌了建模者的主观视角与初始条件设定。”徐卓远选择了一个近乎于默认的防御性回答,语调平稳无波,“你所假设的‘情感响应强化函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针对特定初始条件进行的权重分配优化。”
沈雨晴眼中闪过“果然如此”的了然,她向前半步,声音压低却更具穿透力:“那么,徐博士,您是否考虑过,将这个‘函数’本身,作为下一阶段的核心研究对象?尝试去解析它如何形成、如何运作、如何影响您的判断,或许不仅能从根本上优化您的星轨模型,更能帮助您理解…您自身这个,恐怕是宇宙间最复杂的动态系统。”
这句话,如同投入平静深湖的一颗石子,在徐卓远的核心处理系统中引发了持续0.8秒的异常震荡波。将“自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彻底的解构与分析?这是他构建认知体系以来,从未正式纳入考虑范围的颠覆性方向。
---
当晚,指挥中心个人工作室内,光线被调节至最适合数据处理的冷白色。
徐卓远首次主动调取了更多前世的记忆碎片,尤其是那些与封瑶产生激烈冲突或关系冰点的关键节点。这一次,他不再仅仅单向分析封瑶的情绪反应和行为逻辑,而是开始尝试回溯并审视自己当时的内在思维路径与决策依据。
【数据回溯-时间锚点:前世,封瑶母亲出院当日】
场景:医院走廊,封瑶拒绝使用他安排的顶级医疗转运服务。
我当时的核心决策逻辑:资源最优配置与效率最大化原则。
被忽略或赋权过低的关键参数:封瑶的独立自尊需求、自主决策意愿、对关系不平等性的敏感度。
情感响应模式误判:将她的抗拒行为简单归类为非理性情感波动,未能识别其背后蕴含的合理性及深层需求。
【初步分析结论】:前世的自己,如同一台精密却忽略了自身引力场会对观测结果造成严重干扰的天文望远镜,始终试图精准测量外部星辰的轨道,却从未对承载自身的观测平台进行过必要的校准。
一个新的、代号为【建模者自身情感函数解析】的分析子模块开始构建。这个过程远比他预想的更为艰难,如同试图用眼睛直视自身的结构,或者让刀刃剥离自己的锋刃。
---
随后的几天,封瑶敏锐地捕捉到了徐卓远身上发生的微妙变化。
他依然将大部分认知资源分配给他的研究数据和模型构建,但当她在共进晚餐,分享课堂上的趣闻或理论争鸣时,他会暂时将终端屏幕熄暗,并提出一些听起来古怪、却明显经过认真思考的问题。
“你今天在sear上,因那个创新性观点获得教授公开认可时,所体验到的‘愉悦’情绪,其强度峰值、持续时长以及生理反馈模式,与你得知母亲病情稳定时产生的‘安心’感,在主观体验维度上,是否存在可定义的显着差异?”他的语气充满学术探究的意味。
封瑶怔了一下,随即意识到这是他试图理解人类复杂情感光谱的独特方式。她仔细沉吟片刻,回答道:“两种感觉很不同。被认可的愉悦,更像是炎夏里喝到第一口冰镇气泡水,瞬间的刺激与爽快,但消散得也相对迅速。而妈妈的康复带来的安心,则像冬日屋内稳定燃烧的壁炉,温暖是持续渗透、安稳绵长的,能驱散心底的寒意。”
徐卓远认真地记录着这些描述性信息,同时在内部数据库中创建了新的情感对比分类标签:“瞬时激励型愉悦”与“深层安全感型安心”。
另一日,封瑶谈及婉拒一位学长合作项目邀请的经历,徐卓远基于他的决策模型问道:“你做出选择时所依据的‘星轨’隐喻,是基于何种明确的优先级排序算法?是否已充分计算并比较了其他潜在选项可能带来的机会成本与收益?”
封瑶闻言,轻轻摇头,目光澄澈而坚定:“阿远,对我来说,重要的选择往往不是基于机会成本的计算。而是…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就像星辰循着自身的轨道运行,并非因为那是效率最高或阻力最小的路径,而是因为,那里是它本应所在的位置,是它的‘必然’。”
徐卓远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在他的核心计算体系中,“内心声音”是一个定义模糊、难以量化、更无法嵌入现有模型的变量。然而,他开始尝试承认,这个变量或许确实拥有超越他当前理解范畴的存在价值与影响力。
---
秋意渐浓,校园小径铺满金黄的梧桐落叶,踩上去沙沙作响。在这条被夕阳染成暖橙色的道路上,封瑶极为自然地伸出手,轻轻勾住了徐卓远垂在身侧的手指。
徐卓远的身体几不可察地瞬间僵直。情感识别模块立刻触发初级警报,提示“未授权物理接触发生,接触层级超越常规社交距离定义阈值”。
但几乎是同一毫秒,一个优先级更高的新指令从核心系统层覆盖下来——【重新定义:此接触为系统内高优先级正向反馈信号,予以接受,并启动基础响应协议。】
他那只习惯于操作终端、书写公式的手指,带着明显的僵硬感和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意味,开始缓缓地、极其缓慢地,回勾住了她的指尖。
没有更多的言语交流。周遭只有秋风拂过树梢的轻吟,脚下秋叶碎裂时发出的细密声响,以及通过相连的指尖,逐渐传递、同步的微暖体温。
在这个看似平常的瞬间,徐卓远的情感生理监测子系统记录到了一组前所未有的异常数据:核心体温上升0.32c,信息处理效率因未知机制短暂提升7.4%,一种被标记为“持续愉悦感”的心理状态维持时间远超历史基础阈值。更奇特的是,这些参数的变化曲线,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高度和谐的协同振荡模式,类似于宇宙中相互绕转的双星系统之间,因引力耦合而产生的稳定共振。
【私人日志-权限等级:最高】
核心参数自我校准进程已启动。引入外部观察者‘沈雨晴’的挑战性视角,开始构建‘建模者自身情感函数’分析子模块,难度系数极高。
与核心目标‘封瑶’的物理交互层级成功提升至新阶段,初步验证无障碍。主观体验库新增记录:非任务导向性物理接触瞬间,产生‘共振式愉悦’,暂定义为‘高价值正向体验’,需进一步采集样本。
新假设提出:情感非线性方程的求解过程本身,其价值函数可能超越最终得到的解。继续观察,持续优化。
封瑶感受着指尖传来的、由僵硬逐渐转向温存的力度,侧头看向身边这个正试图用科学逻辑解析世界上最复杂现象——爱的男孩,唇角无声地扬起一抹温柔的弧度。她深知,对徐卓远而言,理解情感无异于解析宇宙诞生之初的奥秘,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他没有退缩,而是在努力。而她所能做、也愿意做的,就是在他探索这片广袤而陌生的情感星域时,成为那座无论风雨晦明,都始终亮着的灯塔,那个他随时可以回归的、稳定的坐标。
星轨依旧在深邃的宇宙中沉默运行,遵循着既定的物理法则。但在人间,两条原本独立的轨迹交汇之处,新的光芒正在悄然亮起,逐渐驱散过往的阴霾。徐卓远尚未完全意识到,他刚刚迈出的这一步,不仅仅是在修正他与封瑶的关系参数,更是在无意中,启动了一个连他自身最强大的预测模型,都无法完全推演其未来走向的新篇章。沈雨晴的提问,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涟漪已开始扩散。
【系统提示:情感交互模型成功升级至v2.1版,新增“双向校准”模块。警告:检测到新的未知变量正在介入系统环境,来源不明,影响不可测,建议保持高精度观测。】
徐卓远的目光扫过提示信息,随即将其关闭。他的视线最终落回与封瑶轻轻交握的手指上,那微小的接触面,传递着远超任何数据流的信息。这一次,他没有立刻尝试去分析、解构那个“未知变量”的具体构成或威胁等级,而是选择暂时搁置处理器的全速运转,简单地、专注地感受着掌心传来的,真实的温度。
对此刻的徐卓远而言,这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本身,或许就是最重要的数据。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