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绿色科技的力量(2 / 2)
与此同时,徐航负责的项目则更侧重于水环境保护的“神经末梢”。他的团队研发了一套基于物联网和边缘计算技术的“高效污水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
“传统的污水监测,往往依赖于定期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数据滞后,无法及时发现瞬时排污异常。”徐航向林卫东介绍着他们部署在南方某流域的试点系统。
屏幕上显示着流域地图,上面布满了闪烁的传感器节点。“我们在重点排污口、河流断面部署了这种新型多参数水质在线监测仪。它们可以实时监测d、氨氮、总磷、重金属等关键指标,数据通过物联网直接上传到云平台。”
他调出一张数据曲线图,上面有一个明显的异常尖峰:“看,这是上周系统捕捉到的一次夜间偷排事件。某个企业的排污口在凌晨两点,d指标瞬间飙升超过阈值5倍!系统立刻自动报警,并将位置和信息推送给环境执法人员的手机。执法人员半小时内赶到现场,人赃并获。而在以前,这种短时、隐蔽的偷排行为,很难被发现。”
徐航强调,这套系统的优势在于“实时、精准、全覆盖”,如同在水环境关键节点布下了不知疲倦的“电子哨兵”,让违法排污行为无所遁形。
**场景三:戈壁滩上的绿色试点——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林卫东听完林雪和徐航的介绍,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太好了!你们这些技术,正是我们基地现在最需要的!能不能……先把你们那个智能水监测系统和能源优化模型,在我们基地做个试点?”
这个提议与林雪和徐航的想法不谋而合。实验室的技术再好,也需要在真实复杂的环境中接受检验和迭代。西北基地规模大、业态复杂(既有精密实验室,也有重型车间,还有生活区),同时又面临严峻的环保压力,正是绝佳的“练兵场”和“示范田”。
一项紧密的产学研合作迅速达成。徐航团队带着最新型号的在线监测设备和技术人员,亲赴西北基地,帮助基地环保部门在总排水口、各分厂关键节点布设监测网络,并搭建起本地的智能监控平台。林雪团队则通过远程支持,将基地的能源消耗数据接入他们的模型,开始为基地量身定制能源优化方案。
当第一套监测设备在基地总排口安装到位,实时数据稳定上传到监控大屏时;当林雪团队的能源优化建议第一次帮助基地调整了夜间泵站运行策略,节省了可观电费并降低了能耗时,基地的环保部门负责人吴主任忍不住感叹:“以前我们搞环保,像是‘瞎子摸象’,靠感觉、靠估计。现在有了这些‘绿色科技’加持,我们终于能‘看得清、抓得准、管得住了’!”
科技的力量,在这一刻,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和仪器。它化作了守护戈壁脆弱的水平衡的“哨兵”,化作了优化能源使用、减少碳排放的“大脑”,更化作了林卫东打赢这场环保“攻坚战”的信心与底气。
林雪和徐航站在各自的实验室里,看着屏幕上来自西北基地的真实数据,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他们的论文,不再仅仅发表在顶级的学术期刊上,更是实实在在地“写”在了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写在了戈壁滩日渐改善的水质监测报告里,写在了城市逐渐增多的蓝天白云之间。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最高新的科技,可以与最朴素的环保诉求完美结合,共同绘制“绿水青山”的壮美画卷。
而这场席卷全国的绿色变革,在催生新技术应用的同时,也正在悄然重塑着市场的格局与商业的逻辑,为无数像林向洋那样在市场中摸索前行的企业家,揭示出新的、充满潜力的“转型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