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天问”落火 & “天和”入轨(2 / 2)
“‘祝融号’火星车报告……着陆成功!乌托邦平原,我们到了!”
“轰——!”
短暂的、几乎令人窒息的寂静之后,北京飞控中心瞬间被雷鸣般的掌声和压抑已久的欢呼声所淹没!成功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次性实现了“绕、着、巡”三大目标,创造了人类火星探测史上的新纪录!
电视直播镜头敏锐地捕捉到了任务总设计师“李总师”的特写。这位平日里沉稳如山、不苟言笑的老专家,此刻难以自抑,他猛地从座位上站起,用力地挥舞了一下拳头,眼眶瞬间通红,与其他激动不已的同事们紧紧握手、拥抱。那如释重负又无比激动、充满自豪的表情,通过镜头,传递给了屏幕前千千万万的观众,成为了这历史性时刻最动人的注脚。
林雪所在的区域也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和掌声。她与身边的同事“小方”用力击掌,年轻的脸上洋溢着激动与自豪的红晕。虽然她只是这庞大系统工程中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但那种亲身参与并见证历史的成就感,让她感到之前所有的付出和压力都是值得的。这一刻的成功,是无数个像她、像李总师这样的航天人,智慧、汗水、乃至青春的共同结晶。
很快,第一张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黑白照片传回,展现了其所在的着陆平台及周边火星地貌。那清晰的影像,标志着中国真正将自己的足迹,刻印在了这颗遥远的红色星球之上。
就在“祝融号”开始在火星表面展开科学探测后不久,地球轨道上,中国航天的又一个里程碑时刻到来了。
2021年4月29日,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屹立在发射架上,其箭体上搭载的,是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首航”载荷——“天和”核心舱。这是中国空间站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未来航天员在轨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控制整个空间站运行的大脑和中枢。
发射过程同样惊心动魄,伴随着熟悉的倒计时和震撼的轰鸣,长征五号b火箭不负众望,将“天和”核心舱精准地送入了预定轨道。
然而,发射成功只是第一步。核心舱入轨后,需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在轨展开”动作,如同一个精巧的“变形金刚”,在太空中完成自我构建。这其中,最为关键、也最让人揪心的,就是那对巨大的、如同翅膀般的柔性太阳翼的展开。它们是整个空间站初期运行的唯一能量来源,展开失败意味着任务功亏一篑。
北京飞控中心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尽管刚刚经历了火星着陆的狂喜,但面对新的挑战,所有人的神经依旧紧绷。
“指令发出!”
“太阳翼展开机构启动……”
大屏幕上,动画模拟着核心舱两侧的太阳翼缓缓伸展开来的过程。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遥测数据确认那一刻。
“报告!核心舱太阳翼展开……正常!发电功率……正常!”
“嗡——”又是一阵巨大的、混杂着喜悦与释然的声浪在飞控中心响起!掌声再次雷动!
“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与在轨组建,标志着属于中国人的“太空家园”正式开建,中国正式迈入空间站时代!从“天问”探火到“天宫”建站,在短短数月之内,中国航天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和实力,实现了从行星际探索到近地轨道长期驻留的双重跨越,将一个民族的航天梦想,书写在了从地球到火星的广阔疆域之上。
飞控中心内,灯火通明,欢声笑语。林雪看着周围同事们激动洋溢的脸庞,看着屏幕上那象征着中国空间站起点的“天和”核心舱在轨运行示意图,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她知道,这辉煌的成就,是站在无数前辈肩膀上的攀登,也必将激励着后来者向着更深更远的宇宙继续前进。而她的家族,她的父辈,也正以自己的方式,与这壮丽的航天史诗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