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失灵”的技术与“冰冷”的界面(2 / 2)
为了增加直播的本土亲和力和真实性,小敏特意邀请了提供蜂蜜的养蜂人德顺叔来到镜头前,想让他讲讲蜂蜜的故事。德顺叔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面对镜头有些紧张。
小敏引导他:“德顺叔,您就跟大家说说,咱们这蜂蜜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别之处就行。”
德顺叔搓着手,磕磕巴巴地说:“嗯……就是,蜜蜂采的花,山上的花,好……好蜜。”
小敏赶紧接话,试图活跃气氛:“对,我们家人们都知道,好蜜源于好花。德顺叔,您再给大家说说,咱们这蜜吃起来是不是有一种‘大自然的馈赠’的感觉?”
德顺叔茫然地眨了眨眼,显然没听懂“大自然的馈赠”这种文艺的表达,他想了想,老老实实地说:“吃起来……甜。”
小敏不甘心,又提示道:“或者说,有没有一种……嗯……‘舌尖上的舞蹈’的曼妙体验?”
德顺叔更懵了,舞蹈?他这辈子都没跳过舞。他憋了半天,脸都涨红了,才挤出一句:“就是……挺好吃的。”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直播间的评论开始出现“哈哈哈大叔好实在”、“大叔懵圈了”之类的调侃,但转化成的订单却寥寥无几。小敏精心设计的“价格锚点”、“沉浸式体验”、“舌尖上的舞蹈”等网络营销用语,对于德顺叔和许多可能在看直播的本地或年纪稍长的潜在客户来说,如同天书,完全无法引起共鸣,甚至造成了沟通的障碍。
一场准备充分的直播,最终效果大打折扣。下播后,小敏看着远低于预期的销售数据,沮丧地坐在那里,之前教授春娥婶使用微信语音时的耐心和成就感荡然无存。她意识到,她习惯的那套城市化的、充满互联网黑话的传播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有些“水土不服”。技术平台和营销手段都很先进,但因为话语体系的脱节,同样面临“失灵”的风险。
林帆和阿雅分别目睹了牛博士培训会的冷场和小敏直播的尴尬。晚上,在村委那间兼作办公室的房间里,三人开了一个小会,气氛有些沉闷。
牛博士推了推眼镜,有些不服气,又带着困惑:“我的App逻辑没问题,功能也很实用,为什么他们就是不用呢?只要稍微学习一下……”
小敏也嘟着嘴:“我的直播脚本是参照爆款案例写的,那些话术在网上很流行啊,为什么到这里就效果不好?”
阿雅叹了口气,说道:“也许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也不在于营销方法本身,而在于我们有没有真正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想问题。”她指了指窗外夜色中宁静的村庄,“我们面对的不是实验室里的测试用户,也不是城市里的网购达人,他们是九叔公、春娥婶、德顺叔。他们可能老花眼,可能不熟悉复杂的操作,可能听不懂那些时髦的词儿。”
林帆点了点头,接着阿雅的话说:“没错。我们之前太专注于技术的‘先进性’和模式的‘创新性’,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适用性’。再好的技术,如果不能让我们的父老乡亲方便地用起来,不能用他们理解的方式去沟通,那它就是失败的,就是‘冰冷’的。”
他回想起姐姐林雪在攻克“卡脖子”技术时,提到要造适应“中国路况”的轮子。那么在乡村,他们需要的,或许就是适应“乡村路况”、适应“农民驾驶习惯”的技术和服务。
“我们需要做出改变。”林帆看着牛博士和小敏,语气坚定,“App不能只是年轻工程师觉得好用,直播也不能只是我们自己觉得有趣。我们必须让它们‘接地气’。”
牛博士和小敏陷入了沉思。他们承认林帆和阿雅说得有道理,但具体该怎么改?把App字体放到最大?简化到只剩一个按钮?直播的时候全都用大白话?这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且技术上和传播上都会面临新的挑战。
改变的方向似乎明确了,但具体路径依然模糊。如何在这“先进”与“适用”、“高效”与“易用”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让技术变得有温度,让界面不再冰冷?他们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
就在这种对前路的思索中,一个消息传来:由省里几所高校大学生组成的“数字反哺”志愿服务队,下周将要到云岭村及周边几个村落开展活动,主要是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这个消息,像一道微弱的光,照进了他们因“技术失灵”而倍感困扰的思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