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创新的方案:记忆的延续(2 / 2)
但林雪接下来的设想,才是真正跳出框架的一步。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改造后的老宅中,**拿出一部分空间,比如原先的堂屋或者父母的主卧室,建立一个不限于我们林家的‘家庭档案馆’,或者扩大为向社区开放的‘社区记忆馆’!**”
她放大了ppt上的构想图:
“这个空间,可以用来集中存放和展示对我们家有特殊意义的物品——爸爸获得的各种奖章、证书、工作笔记;妈妈的行医箱、听诊器、处方笺和那些充满温情的随笔;我们家的老相册、兄弟姐妹的成长纪念物……甚至,我们可以邀请像董奶奶这样的老街坊,把他们家承载着共同记忆的老物件也拿来展示,比如老门牌、旧票据、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活器具等等。”
她的声音带着一种感染力:“让这个空间,不仅仅是我们林家的回忆之地,更成为这条老街、这个社区共同记忆的凝聚点和展示窗口!让老宅从一个即将消失的‘过去的符号’,转变为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融合记忆与生活的活性节点!**它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而是依然活在当下、并能向未来讲述故事的活态空间!”
这个大胆而充满人文情怀的构想,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撼。林卫东紧锁的眉头微微舒展,他似乎看到了一种在变化中守护核心价值的可能性。林向洋也收起了商人的计算表情,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兴趣,他意识到,如果运作得当,这种独特的“记忆场所”或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文化价值甚至商业潜力。
这时,一直在旁听的徐航通过视频插话了,他从技术角度提供了支持:
“小雪的这个想法非常好。我补充一点,为了更完整地保存记忆,我们可以利用现在的技术手段。比如,在改造前,对老宅进行全面的三维激光扫描和高清影像采集,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地、高精度地还原老宅改造前的原始风貌和空间布局。**这样,即使内部为了适应现代生活进行了改造,任何人只要戴上VR设备,就能瞬间‘回到’过去,身临其境地体验老宅原来的样子,行走在曾经的房间里,看到过去的布局。这相当于为老宅的记忆做了一个永不消失的‘数字孪生’,是物理保护之外的重要补充。”
徐航的建议,为“记忆延续”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让这个方案更加立体和可靠。
林雪感激地看了徐航一眼,总结道:“总之,这个方案的核心,是**变‘被动拆除’为‘主动创造’,变‘固守形态’为‘活化记忆’**。我们不是要阻挡城市发展的脚步,而是希望参与到这个进程中,用我们的智慧和情感,为这座城市保留下一份有温度的记忆,为我们林家,也为这条老街的邻里,找到一个安放‘乡愁’的实处。”
她看向林卫东:“大哥,这样既保住了您最在意的‘根’与‘魂’,也让老宅本身获得了新生,能够继续存在下去。”
她又看向林向洋:“二哥,这样既回应了城市更新的要求,避免了硬扛政策的巨大成本和风险,也可能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价值。改造后的老宅,部分作为家庭纪念空间,部分可以作为舒适的居所或者具有文化特色的接待空间,其综合价值,未必就低于一次性的货币补偿。”
客厅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林卫东在消化这个颠覆他固有认知的方案,他需要判断这是否真正保全了他在意的东西。林向洋则在快速评估这个方案的可行性、潜在价值与风险。
林帆看着陷入沉思的两位兄长,知道大姐的方案已经成功地打破了僵局,将讨论引入了一个更具建设性的方向。分歧依然存在,但至少,他们面前不再只有两条死胡同。
“这个想法……听起来有点意思。”林向洋率先开口,语气审慎,“但操作起来非常复杂。政府那边能否同意?改造的资金从哪里来?产权、使用权如何界定?后续如何运营维护?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林卫东也沉声道:“想法是好的。但具体怎么改,哪些能动哪些不能动,必须说清楚。不能打着保护的旗号,最后弄得面目全非。”
林雪知道,他们心动了,但仍有重重顾虑。她合上电脑,诚恳地说:“大哥,二哥,这只是一个初步构想,细节还需要大量工作和沟通。但我觉得,这是我们目前能找到的,最能兼顾各方关切的方向。至少,它值得我们去尝试,去和政府沟通一下,看看有没有可能性。”
她目光坚定地看着他们:“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去争取,不去提出更好的可能性,那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一拆了之’。我们需要一起,为保住咱们的‘根’,去做一次努力。”
下一次,该轮到我们,去和这座城市,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了。林雪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