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与城市的对话(1 / 2)
家庭内部的初步共识,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林雪深知,将这个充满理想色彩的“记忆延续”方案从构想变为现实,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说服掌握着政策和资源钥匙的“城市”——具体来说,就是负责此片区的更新项目组以及其背后的区政府相关部门。
她没有丝毫耽搁,通过公告上留的联系方式,几经周折,终于预约到了规划师小何的时间,地点就在街道办事处的临时项目办公室。
再次见到小何,他依旧是那身藏蓝色冲锋衣,脸上带着连日奔波留下的疲惫,以及一种处理大量居民咨询后形成的、略带程式化的礼貌。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图纸、文件和登记表,电话不时响起,处处彰显着基层工作的繁忙与庞杂。
“林雪女士,对吧?”小何请林雪坐下,递过一杯温水,语气平和但透着公事公办的效率,“关于您家老宅的意向,我们之前登记过,是倾向于保留,对吧?今天找我来,是有什么具体的补充想法吗?”他下意识地揉了揉太阳穴,似乎预感到这可能又是一次耗时且难以达成一致的沟通。在他过往的经验里,这种“倾向于保留”的诉求,往往最终会演变成围绕补偿标准的拉锯战。
林雪没有急于抛出方案,而是先将自己精心准备的一份材料递了过去——这不是普通的意见书,而是一个装订整齐的文件夹。封面标题是:《关于林家老宅(地址:xx胡同xx号)历史文化价值及适应性保护利用的初步建议》。
小何看到这个标题,明显愣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接过文件夹的动作也郑重了些。
“何工,”林雪用了尊称,语气诚恳而不失力量,“我知道你们工作非常忙,标准化的征收方案执行起来效率最高。我今天来,不是想简单地表达反对拆迁,也不是为了争取更高的补偿。我是想基于我们对老宅的理解和对城市更新政策的拥护,提出一个可能更具建设性、也更符合当前‘留住城市文脉’导向的替代性方案,供您和上级部门参考。”
她的话开门见山,定位清晰,瞬间引起了小何的兴趣,也让他稍稍放下了对“扯皮”的防备。
林雪开始有条不紊地阐述,她指着文件夹里的内容:
“首先,这是我们家庭的一些历史资料。”她展示了父亲林瀚章的奖章照片和简要事迹,母亲周文瑾的行医经历和老照片,以及那条随笔中关于老宅情感的节选。“我们想说明,这栋老宅不仅仅是一处普通民居,它承载了一个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家庭的奋斗史和生命记忆,具有一定的**‘家庭档案’和‘时代缩影’的价值**。”
接着,她展示了董奶奶等老街坊的照片,以及她整理的关于这条胡同邻里网络、生活习俗的简要描述。“其次,这栋老宅是其所在街区肌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周边建筑共同构成了一个**活态的社区记忆共同体**。简单地将其从地图上抹去,会切断这种延续数十年的社会联结和文化生态。”
最后,她才翻到方案核心部分,展示了“适应性改造和保护”的构想图,以及建立“家庭\/社区记忆馆”和利用VR技术进行数字存档的设想。
“因此,我们恳请项目组考虑,能否对林家老宅采取**‘特殊性个案处理’**?我们的具体建议是:在保留外立面和院落格局这一核心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允许对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以提升居住品质;同时,我们家庭愿意出资并负责将部分空间打造为一个公益性质的‘社区记忆馆’,集中展示我们家庭及街区的历史记忆物件,并向社区开放,使其成为城市更新中的一个**文化活化和情感连接点**。”
整个阐述过程,林雪逻辑清晰,资料翔实,情感真挚,既展现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关怀,又体现了对现实政策和发展需求的理解与尊重。她准备的充分程度,远远超出了一般居民的诉求表达,更像一份专业的项目建议书。
小何从一开始略带疲惫的倾听,渐渐变得专注,甚至不时拿起笔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他处理过太多居民诉求,大多围绕着“钱”和“面积”打转,像林雪这样,从城市文化血脉和社区记忆传承的高度,提出如此具体且有创见方案的,还是头一遭。
他推了推眼镜,沉吟道:“林女士,您提出的这个方案……确实非常特别,也很有想法。不瞒您说,和我们常规的征收补偿模式完全不同。”他坦诚地说道,“按照标准流程,这种个性化诉求处理起来会非常复杂,审批环节多,不确定性大,从执行效率角度看,远不如统一方案省心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