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与城市的对话(2 / 2)
他话锋一转,眼中却有了光:“但是,您提供的这些家庭历史材料,以及这个‘记忆馆’的构想,确实触及了我们当前城市更新工作中正在强调的一个新方向——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更新,更要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和社区活力的培育**。您这个案例,很有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
小何的态度让林雪看到了希望。“那……何工,您的意思是?”
“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案值得往上汇报。”小何做出了决定,“我会把您的这份材料,以及我了解到的情况,整理成一份专门的报告,提交给项目组负责人,并建议提请区里的文化、规划等部门进行联合审议。不过,您要有心理准备,上层会不会采纳,各个部门之间如何协调,资金、产权等具体问题如何解决,都还是未知数,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也可能最终无法通过。”
“我明白!无论如何,非常感谢您愿意为我们争取这个机会!”林雪由衷地说道。她知道,小何作为一线工作人员,能做出这个决定,已经冲破了很大的惯性思维。
让小何和林雪都有些意外的是,这份特殊的报告提交上去后,竟然引起了超出预期的反响。
在区政府组织的一次由更新办、文化局、规划局等部门参加的联合研讨会上,林家老宅的案例被提了出来。起初,也有官员表示疑虑,认为个案处理会破坏政策公平性,增加管理成本。
但区文化局的一位副局长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仔细翻阅了林雪提供的家庭历史资料,特别是看到周文瑾医生那些充满感情的文字和老照片时,感慨道:“我们天天讲要‘留住乡愁’,‘乡愁’在哪里?不就是蕴含在这些普普通通的家庭故事和街坊邻里的记忆里吗?像林家这样的家庭,这样的老宅,正是我们这座城市**‘活的记忆细胞’**。全部推平重建,等于把这些‘细胞’都杀死了,城市就真的成了失忆的空壳!”
规划局的专家也从专业角度肯定了“适应性改造”和“微更新”理念的先进性:“过去大拆大建的模式确实问题很多。像林家提出的这种,保留风貌,更新内部,注入新功能,正是国际上和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倡导的方向。这不仅能保留城市特色,还能形成独特的文化地标,比千篇一律的新楼盘更有价值。”
更新办的领导在权衡后也表示:“如果这个试点能成功,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居民参与、文化注入’**的老城更新新模式,其示范意义和社会效益,可能远超这一栋房子本身的价值。这符合中央关于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文化自信的精神。”
官方的积极态度,让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机。在经过几轮更为细致的磋商、现场勘查和方案论证后,一个创新的合作模式框架被初步提了出来:
1.**政府支持保护性修缮:**区政府将林家老宅认定为“具有保留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从其掌控的历史文化保护或城市更新专项资金中,拨付一部分款项,用于支持老宅**外立面、主体结构、院落格局的保护性修缮和加固**,确保其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和结构安全。这解决了保留“面子”的最大资金和技术难题。
2.**居民出资参与内部改造与记忆馆建设:**林家作为产权人,需要自行承担**建筑内部空间的现代化改造、装修费用**,以及**“家庭\/社区记忆馆”的策划、布展和后期日常维护运营费用**。这体现了居民的主体责任和投入,也保证了改造后内部空间的品质符合家庭需求。
3.**产权与使用权模式创新:**考虑到记忆馆的公共属性,初步探讨了两种合作模式。一是**产权共有模式**,即政府以上述保护性修缮投入折算部分产权,与林家共同拥有老宅产权,双方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和使用范围;二是**长期使用权模式**,即产权仍归林家所有,但通过与政府签订长期协议,承诺将指定空间作为公益性的记忆馆向公众开放,政府则在政策、技术等方面给予持续支持。
这个初步框架,虽然还有许多细节需要敲定,比如政府投入的具体比例、产权份额的精确计算、记忆馆开放的具体要求、后续维护责任的划分等等,但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它标志着官方正式认可了林家老宅的特殊价值,并愿意探索一条超越传统拆迁模式的创新路径。
当小何将这个初步好消息电话告知林雪时,林雪握着电话,激动得久久说不出话来。她知道,他们成功地开启了与城市的对话,并且,这座城市,用一种超出他们预期的开放和智慧,回应了他们的呼声。
接下来,就是将这个初步框架,落实到具体的协议和行动上,将这个充满希望的蓝图,一步步变为触手可及的、**新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