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分布式制造与舆论的逆流(1 / 2)
“深港之心”项目的倒计时如同一道无形的鞭子,抽打着“普罗米修斯”团队的每一个人。合同正式签署,四个月的死亡线开始读秒。然而,就在项目启动会结束的当晚,周景明的紧急通讯便将第一重危机摆在了林微光面前。
“我们安插在苏氏内部的信源确认,他们成功策反了‘深港之心’项目弱电总包商的一名采购副总监。”周景明的全息投影语气冷峻,“对方承诺向其提供我们核心物料清单(BOM)的实时动态,特别是定制化场域发生器核心线圈的采购和物流信息。”
几乎同时,伊莎贝尔那边也传来坏消息:“为我们提供核心线圈特种磁性材料的那家深圳供应商,刚刚通知我们,他们的核心生产设备因‘突发故障’需要停机检修,预计影响供货至少三周。而这家供应商,恰好也在苏氏‘优先供应’名单上。”
供应链的钉子,开始发力了!对方的目标很明确——掐断最关键、定制化程度最高的核心部件供应,打乱部署节奏。
会议室里气氛瞬间凝重。三周的延迟,对于四个月的总工期而言,是致命的。
“能不能空运替代材料?或者从其他区域调货?”顾知行急切地问。
“这种材料配方特殊,供应商全球寥寥无几,且都需要漫长交期。空运解决不了原材料问题。”伊莎贝尔摇头,“而且,苏氏既然动手,肯定也考虑到了我们寻找替代方案的可能性,恐怕其他渠道也会受阻。”
林微光沉默着,大脑在巨大的压力下反而异常清晰。依赖单一供应商、集中生产的传统模式,在这种定向狙击面前显得无比脆弱。她回想起陆时砚关于“价值锚点”和“闪电战”的要求,一个更加激进、但也可能更适应未来竞争生态的构想在她脑中成型。
“我们不找替代供应商了。”林微光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断,“我们‘制造’供应商。”
众人愕然。
“伊莎,立刻将核心线圈的设计图纸、材料配方和工艺要求,分解成若干个标准化、可外包的模块。”林微光快速阐述她的计划,“吴工,利用你在华南制造业的人脉,立刻寻找三到五家具备相应精密加工能力、且与苏氏关联度低的中小型工厂。我们将线圈的绕制、固化、测试等环节,分别外包给不同的工厂,进行分布式生产。”
“分布式生产?”伊莎贝尔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过来,“就像芯片行业的Fabless模式?我们只负责设计和品控,将制造分散出去?这能行吗?品控如何保证?技术保密呢?”
“这是目前打破封锁最快的办法。”林微光斩钉截铁,“品控,由吴工带队,组建一个‘飞虎队’,驻场各家外包厂,制定统一的工艺标准和实时检测流程。技术保密,采用物理隔离和模块化信息授权,任何一家工厂都只能拿到自己生产环节的非核心图纸和参数。最终的总装和核心校准,由我们自己在‘深港之心’现场完成。”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尝试,将核心制造能力向外扩散,依赖于严格的管理和信任。但它的好处也显而易见:避免了被单一节点卡脖子,生产周期可以并行缩短,而且中小厂商更灵活,更不易被苏氏全面渗透。
“我这就去联系!”吴振华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这种挑战正对他的胃口。
伊莎贝尔也意识到这是唯一出路,立刻带领团队开始紧张的图纸分解和标准制定工作。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分布式制造网络”搭建,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紧急启动。
然而,供应链的危机尚未解除,舆论的逆流已然汹涌而至。
David面色凝重地向林微光汇报:“几家有影响力的财经和科技自媒体,几乎同时刊发了深度分析,标题诸如《‘深港之心’引入敏感技术,数据安全谁来保障?》、《透视‘场协同’:光环下的隐忧与资本迷局》。文章看似客观,但引用的所谓‘专家’观点,都在刻意放大数据跨境和背景意图的风险,还隐晦地将我们的技术突破与资本市场的股价波动联系起来,暗示存在‘炒作’嫌疑。”
这些文章迅速在投资圈和科技社区发酵。显然,苏氏埋下的舆论钉子也开始发挥作用了。
“我们必须立刻回应!”David急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