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楚山凤泣】苍梧鬼兵:这陶俑握秦弩!(1 / 2)
【一:瘴林遇诡,陶俑持弩】
苍梧的晨雾,是黏腻的青绿色。
秦军的马蹄踏过湿漉漉的腐叶,每一步都陷进半指深的泥沼里,腐殖土的腥气混着林间特有的瘴气,呛得士兵们不住咳嗽。王翦勒住乌骓马的缰绳,抬手拨开眼前垂落的藤蔓——藤蔓上挂着的水珠滴在甲胄上,竟在青铜甲片上晕开一圈淡绿色的痕迹,像是某种隐晦的毒。
“将军,前面就是苍梧叛军的老巢了。”斥候跪在马前,声音带着难掩的颤抖,“昨日派去的探马,至今只回来一个,还疯疯癫癫的,只说……只说看到了‘会动的泥人’。”
王翦眉峰微蹙。自九嶷山血竹之毒平息后,楚地残余势力便像躲在暗处的蛇,专挑秦军防备薄弱的边陲作乱。苍梧地处楚南,与百越接壤,山林密布,历来是叛乱滋生的温床。可“会动的泥人”这种说法,倒让他想起了此前骊山陵的“陶俑复活”事件——难不成,又是六国死士搞的鬼?
“传我将令,全军结圆阵推进,弓箭手列前,随时准备应对突袭。”王翦的声音穿透晨雾,沉稳得像山,“李信,你率左翼锐士探查林间动静;蒙武,右翼防备沼泽地带的伏兵,务必小心。”
李信和蒙武齐声领命,各自率军展开。秦军的圆阵如同一枚坚实的铁饼,在密林中缓缓移动。林间静得可怕,只有枝叶摩擦的“沙沙”声,以及士兵们粗重的呼吸声。偶尔有不知名的鸟雀惊飞,都会引得前排的弓箭手立刻举弩瞄准,绷紧的弓弦在雾中泛着冷光。
突然,左翼传来一阵短促的惨叫。
“不好!”李信的怒吼声紧接着响起。
王翦心中一紧,催马向左翼奔去。只见十几名秦军士兵倒在泥沼中,胸口插着弩箭,鲜血染红了周遭的泥水。而在他们前方的林间空地上,赫然站着数十个高大的身影——那些身影通体青灰,身形僵硬,竟是一尊尊与人等高的陶俑!
更诡异的是,这些陶俑手中都握着一把秦制弩机,弩箭已经上弦,正对着秦军的方向。陶俑的面部没有任何表情,眼窝是空的,可当秦军靠近时,它们竟缓缓抬起手臂,弩机的准星稳稳对准了前排的士兵。
“是陶俑!真的是会动的陶俑!”有士兵惊呼出声,手中的戈矛都有些握不稳。这些陶俑的样式,和骊山陵中陪葬的兵俑一模一样,可此刻却成了能杀人的利器,任谁看了都会心生寒意。
李信怒喝一声,提剑便要冲上去:“不过是些泥做的东西,看我劈了它们!”
“住手!”王翦及时喝止,“这些陶俑行动虽慢,可弩箭精准,硬冲只会徒增伤亡。先看看它们的弱点在哪里。”
话音未落,陶俑们突然扣动了扳机。数十支弩箭呼啸着射来,秦军士兵立刻举盾格挡,“叮叮当当”的脆响中,青铜盾上布满了箭孔。有几名士兵反应不及,被弩箭射中大腿,惨叫着倒地。
王翦眯起眼睛,死死盯着陶俑手中的弩机。那弩机的样式他再熟悉不过——是大秦最精良的制式弩,射程远,力道足,只有边军精锐才配有。可这些陶俑手中的弩机,似乎比普通的秦弩更重,弩臂上还刻着一串细小的编号。
“蒙武,你看那些弩机的编号!”王翦突然开口。
蒙武凑近了些,借着微弱的天光仔细辨认,脸色骤然大变:“将军!这编号……这是蒙恬将军北境军的制式编号!我早年在蒙恬麾下待过,北境军的弩机编号都是‘蒙’字开头,后接三位数字,和这些一模一样!”
表层的钩子,在这一刻骤然浮现。蒙恬的北境军弩机,怎么会出现在楚南苍梧的叛军陶俑手中?这背后,定然藏着不为人知的阴谋。
【二:火破巫控,弩痕疑云】
陶俑的弩箭一波接一波地射来,秦军的盾阵渐渐有些支撑不住。这些陶俑不知疲倦,也不知疼痛,只要弩箭射完,便会僵硬地弯腰,从腰间的箭囊里取箭上弦,动作机械却精准。
“将军,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蒙武抹了把脸上的泥水,“这些陶俑不怕刀枪,寻常的攻击根本伤不了它们!”
王翦的目光扫过陶俑身后的密林,突然注意到林间的树影里,似乎有几道青色的身影在晃动。那些人影穿着楚巫的服饰,手中握着桃木剑,口中念念有词,每当他们的咒语响起,陶俑的动作就会变得更快几分。
“是楚巫在操控陶俑!”王翦立刻做出判断,“李信,你率五百锐士,从侧面绕过去,斩杀那些楚巫!蒙武,你带火油队,用火箭攻击陶俑,陶土怕火,或许能克制它们!”
军令如山,李信立刻挑选了五百精锐,借着密林的掩护,悄悄向楚巫所在的方向迂回。蒙武则让人抬来火油桶,将火油浇在箭矢上,点燃后搭弓拉弦。
“放箭!”
随着蒙武的一声令下,数十支火箭呼啸着射向陶俑。火箭落在陶俑身上,火油立刻燃烧起来,“噼啪”的火焰声中,陶俑的青灰陶土开始开裂,冒出阵阵青烟。被火焰包裹的陶俑动作渐渐迟缓,手中的弩机也开始歪斜,再也无法精准瞄准。
“有效!”士兵们欢呼起来,士气大振。
此时,李信已经率军摸到了楚巫附近。那些楚巫正全神贯注地操控陶俑,丝毫没有察觉身后的秦军。李信大喝一声,挥剑斩杀了离他最近的一名楚巫。其余楚巫见状,吓得魂飞魄散,想要逃跑,却被秦军士兵团团围住,一一斩杀。
随着最后一名楚巫倒下,那些燃烧的陶俑突然停止了动作,“扑通”一声倒在地上,摔得四分五裂。火焰渐渐熄灭,只留下满地烧焦的陶片和断裂的弩机。
秦军士兵们松了一口气,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打量着地上的陶俑碎片。王翦翻身下马,捡起一块还算完整的陶俑手臂,陶土的质地粗糙,表面还留着烧制时的纹路。他又拿起一把掉落的弩机,仔细查看上面的编号——“蒙-317”,确实是蒙恬北境军的制式编号。
“将军,你看这弩机的箭槽。”蒙武也捡起一把弩机,指着箭槽内侧,“北境军的弩机为了适应漠北的风沙,都会在箭槽内侧刻三道防滑纹,这些弩机上也有!绝对是蒙恬军的东西!”
王翦的眉头拧得更紧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驻守北境,防备匈奴,其麾下的军械都是由咸阳武库统一调配,严加看管,怎么会有大量的弩机流落到楚南的叛军手中?是武库有人私通叛军,还是蒙恬军中出了内鬼?
“把所有完好的弩机和陶俑碎片都收集起来,带回营地仔细检查。”王翦下令道,“另外,派人去附近的村落探查,问问村民是否见过这些陶俑的来历,以及有没有陌生的工匠来过苍梧。”
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将散落的弩机和陶俑碎片装上车。王翦看着那些被烧焦的陶俑,心中突然涌起一股不安——这些陶俑的做工虽然粗糙,可身形比例、铠甲样式,都与骊山陵的兵俑极为相似。而蒙恬的弩机、骊山的陶俑,再加上此前九嶷山的血竹之毒,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会不会都指向同一个幕后黑手?
【三:陶土验秘,沛泥藏踪】
夕阳西下时,秦军撤回了临时搭建的营地。营地建在一处地势较高的山坡上,避开了林间的瘴气。士兵们升起篝火,烤肉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可营帐内的气氛却异常凝重。
王翦坐在案前,面前摆着几样东西:一把完好的秦弩,一块陶俑碎片,还有一小袋从陶俑身上刮下来的陶土。蒙武和李信站在一旁,等待着进一步的检查结果。
“先看这弩机。”王翦拿起弩机,递给蒙武,“你曾在蒙恬军中任职,能否看出这弩机的新旧程度,以及是否有被改造过的痕迹?”
蒙武接过弩机,仔细检查起来。他先是查看了弩臂的木质,又掂量了一下弩机的重量,最后用小刀刮了刮弩机的金属部件,眉头渐渐舒展:“将军,这弩机是新的,木质还很坚硬,金属部件也没有生锈的痕迹,应该是半年内刚从武库调出的。而且没有被改造过的痕迹,就是北境军的制式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