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大秦风骨:王翦传 > 第35章 【楚山凤泣】潇水谜筏:这木排逆流上!

第35章 【楚山凤泣】潇水谜筏:这木排逆流上!(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一:江雾逆流,木排突现】

湘江的晨雾,是带着鱼腥味的乳白,浓得能攥出水分来。雾气贴着江面流动,漫过秦军战船的船帮,在甲胄上凝结成细小的水珠,顺着青铜甲片的纹路往下滑,滴在甲板上洇出深色的印记。

船队泊在潇水与湘江交汇处的浅滩,二十艘楼船如同黑色巨兽静卧水面,船桅上的玄鸟旗被雾气浸得沉重,垂在杆顶纹丝不动。王翦站在主舰镇南号的甲板上,腰间的断水剑鞘沾着露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鞘上镶嵌的七星纹——这剑随他征战二十载,斩过赵军主将,破过楚军壁垒,唯有此刻,剑鞘的冰凉压不住心头的躁意。自苍梧清剿项燕残部后,秦军沿湘江而下赴泗水郡设防,可这三日来,江水的异动越来越明显。

将军,江水的流速不对劲!负责水文探查的斥候连滚带爬登上甲板,牛皮履上沾满泥污,脸色比雾色还要惨白,往日这个时节,湘江流速该是日行三百里,可今日凌晨起,下游的水流竟开始倒灌,浅滩处已出现丈许宽的逆流漩涡,连测深的铅锤都被卷得没了踪影!

王翦眉峰骤然挑起。他久居南方,深知湘江习性——这条江自南岳衡山发源,一路纳潇水、舂陵水,自南向北注入长江,水流常年稳定如钟摆,即便是汛期也只会顺流暴涨,逆流倒灌堪称闻所未闻。他走到船舷边,俯身撩开雾气查看,只见原本该向南流淌的江水竟打着旋向北涌动,岸边的芦苇被水流扯得倒向相反方向,根须在浑浊的水中隐约可见。

可有发现异常船只?他收回目光,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凝重。苍梧之战后,项氏残部遁入深山,屡屡用奇诡手段袭扰秦军粮道,由不得他不警惕。

斥侯刚要摇头,突然像被针扎似的指向江面东侧:将军!您看那边!

浓雾中,一个黑色轮廓正缓缓浮现。起初像是半截沉木,随着雾气渐散,轮廓愈发清晰——那是个两丈长、八尺宽的木筏,由十几根合抱粗的硬木捆扎而成,麻绳被江水浸得发白,在雾中泛着冷光。最诡异的是,它竟逆着倒灌的水流往上漂,速度均匀得如同在平地上行走,仿佛水底有无数双看不见的手在托举推送。

那是什么鬼东西?李信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这位年轻将领已按上腰间佩剑,剑穗上的红绸在雾中格外扎眼,莫不是项氏余孽搞的妖法?他去年随王贲攻楚,见过楚军用巫蛊之术作战,此刻见此异象,眼中顿时燃起战意。

王翦抬手按住剑柄,示意船队熄声。楼船缓缓划动船桨,悄无声息地向木筏靠近,桨叶划破水面的声音被雾气吞噬,只留下一圈圈细碎的涟漪。三丈、两丈、一丈——木筏上的景象终于清晰可见:硬木表面泛着油润的光泽,绝非寻常江木;中央那根最粗的木料上,刻着几行歪歪扭扭的楚地俗体字,笔画稚嫩却刻痕极深,边缘还沾着未干的木屑。

水性营出两人,上去看看。王翦沉声下令。

两名赤着上身的士兵应声跃入江中,江水在他们古铜色的背上划出两道水痕。他们抓住木筏边缘的麻绳用力摇晃,木筏竟纹丝不动,仿佛扎根在了江底。其中一人翻身爬上木排,蹲在刻字前仔细辨认,随即高声念了出来,楚地口音在空旷的江面上回荡:

潇水长,湘水黄,戍卒扛枪守函谷旁咧!

风一吹,旗一扬,函谷门开人嚷嚷哟!

水倒流,筏子上,楚地小儿唱兴亡耶!

童谣末尾的衬词带着楚歌特有的婉转,却像淬了冰的针,扎得甲板上的秦军士兵纷纷变色。李信刚要下令放箭击碎木筏,却被王翦伸手拦住:先弄清楚,这木筏为何能逆流而行。

【二:童谣言诡,木痕藏秘】

主舰与木筏并行的瞬间,王翦扶着船舷的铁栏,指尖已将冰冷的铁条攥出指印。他盯着木排上的刻字,那些笔画歪扭的楚字里藏着刻意为之的稚拙——二字刻得格外用力,木茬翻卷如獠牙;二字的笔画间留有墨渍,显然是先写后刻;最末的

二字被刻成了断裂的形状,像是在预示王朝崩塌。

将军,这童谣邪门得很!蒙武凑上前来,他早年随李斯督建骊山陵,见多了故弄玄虚的伎俩,此刻眉头拧成疙瘩,‘函谷门开人嚷嚷’,这分明是咒我大秦门户洞开!前日刚收到军报,说渔阳戍卒中有楚地流民聚集,莫不是真要出事?

王翦未置可否,目光落在木筏的木料上。那些硬木的纹理细密如织,表面泛着淡淡的蜡光,绝非湘江沿岸常见的枫杨或杉木。他示意士兵用长钩勾住木排,将其拖至船侧,又命人取来手锯:锯下一块刻字的木料,小心些,别破坏了刻痕。

两名士兵架起手锯,锯齿咬进木材时发出沉闷的

声,竟比锯寻常硬木费力三倍。一尺长的木料被递上甲板时,王翦伸手接过,入手的沉重远超预期——这木料密度竟堪比青铜。他用指甲刮下一层木屑,凑到鼻尖轻嗅,一股淡淡的朱砂味混杂着松脂香钻入鼻腔,那气味太过熟悉,是骊山陵地宫特有的防腐用料。

蒙武,你来看。王翦将木料递过去。

蒙武立刻蹲下身,从怀中掏出一柄银质小刀,顺着木纹轻轻刮开表层。当横截面中心那点暗红印记显露时,他猛地倒吸一口凉气,声音都发起颤:将军!这是骊山陵的‘梓宫柏’!您看这暗红印记,是用骊山北麓的朱砂混着蜂蜡熬制的漆料,浸泡了足足百日才有的效果——当年我督造地宫东配殿,亲手验收过三百根这样的木料!

甲板上顿时一片死寂。骊山陵的建材由少府监直接管控,从蜀地深山采伐后经栈道运抵关中,每根木料都有编号,入陵前需李斯亲批文书,即便是监工将领也不敢私拿一寸。这样的梓宫柏竟出现在千里之外的湘江木筏上,无异于昭示着咸阳有内鬼。

再查其他木料!王翦的声音冷得像江底的冰。

士兵们立刻行动,在木筏各处取样。半个时辰后,七块不同位置的木料被摆在甲板上,每一块的横截面都有相同的暗红印记,连纹理走向都与骊山陵的建材记录完全吻合。蒙武捧着木料反复查看,指腹抚过那些熟悉的印记,脸色愈发难看:这些木料都是做地宫梁柱用的,每根直径都有严格规制,你看这根的截面,边缘还有当年工匠刻的‘东三柱七’编号,被人用砂纸磨去了大半,只留了个‘三’字的残痕!

李信听得怒不可遏,一拳砸在船舷上,震得铁栏嗡嗡作响:岂有此理!骊山监工竟敢通敌!将军,末将愿带三千轻骑沿湘江而上,顺藤摸瓜揪出内鬼,再荡平项氏老巢!

王翦却缓缓摇头,目光扫过江面的逆流:李信,你看这水流倒灌的范围,恰好卡在潇湘交汇处,像是有人刻意引导。木筏能逆流而行,定有机关,童谣只是幌子,木料才是真正的信号——对方是想让我们知道,他们能触及大秦最核心的禁地。他顿了顿,指尖在剑鞘上重重一叩,先查木筏的机关,再追来源。

【三:渔叟揭秘,逆流玄机】

正午时分,雾气终于散去,阳光刺破云层洒在江面上,将木筏的影子拉得很长。秦军已将木筏拖上浅滩,十几名士兵合力翻转木排,当底部的装置显露时,连见多识广的蒙武都惊得后退半步。

木排底部竟嵌着十二根铜制导管,每根都有手臂粗细,呈对称状分布在木排两侧。导管一端连接着木排内部的空腔,另一端斜插入水,管口刻着细密的螺纹;空腔入口处装着青铜活塞,上面刻着一个清晰的

字,边缘还留有锻造时的火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