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淮阴月冷】韩信乞食:这漂母赠兵书!(1 / 2)
【一:淮阴市冷,饿殍栖檐受犬欺】
淮阴城的暮春总裹着一股子挥之不去的湿冷,青石板路被昨夜的春雨泡得发乌,踩上去能溅起细碎的泥水。市坊东头的粮铺早已收了幌子,只有檐角挂着的风干咸鱼还在风里晃荡,散着咸涩的海腥味。韩信缩在粮铺对面的破庙里,怀里揣着半块前几日从灶王庙供桌上偷拿的麦饼——那饼子早硬得能硌掉牙,他却舍不得咬一口,只偶尔用舌头舔舔边缘的霉点。
他身上那件粗布短褐打了七八块补丁,袖口磨得露出了棉絮,草鞋的鞋尖裂了个大口子,脚趾冻得通红。路过的商贩挑着担子匆匆走过,没人愿意多看他一眼,倒是两个扎着总角的孩童,捡了路边的泥块往他身上扔,嘴里喊着“穷酸鬼”“要饭的”。韩信偏过头,把脸埋进膝盖里,指节却悄悄攥紧了——他腰间还别着柄桃木剑,剑鞘是用旧竹片拼的,虽不能伤人,却是他仅存的体面。
“哟,这不是韩大‘王孙’吗?怎么又蹲在这儿喝西北风?”一个粗哑的声音传来,带着毫不掩饰的戏谑。韩信抬头,见是粮铺的掌柜王老三,正抱着胳膊站在庙门口,身后跟着两个伙计。这王老三最是势利,前几日韩信想赊半升米,被他拿着拨火棍赶了三条街,嘴里还骂着“你这游手好闲的东西,迟早饿死在街头”。
韩信没应声,只想把自己缩得更紧些。他自小父母双亡,家道中落,空读了几卷兵书,却连养活自己都难。前些年还能靠给人抄书换口饭吃,可近来秦律愈严,私藏诸子典籍的人越来越少,他连抄书的活计都没了着落。
“怎么不说话?”王老三往前凑了两步,用脚踢了踢韩信身边的破草席,“我看你这桃木剑也别挂着了,不如劈了烧火,还能暖暖身子。”伙计们跟着哄笑起来,那笑声像针一样扎在韩信心上。
他猛地站起身,手按在桃木剑的剑柄上,眼里冒着火:“我这剑虽不能斩人,却能斩你这等势利小人的嘴脸!”
王老三愣了一下,随即笑得更凶了:“就你?还想斩我?我看你是饿昏了头!”他抬手一招,两个伙计立刻上前,一个扭住韩信的胳膊,一个去夺他的桃木剑。韩信挣扎着,却因连日饥饿没了力气,桃木剑“啪”地掉在地上,被伙计一脚踩断了剑鞘。
“住手!”一个苍老的声音突然传来。王老三回头,见是个提着竹篮的老妇人,头发用青布巾包着,身上穿着浆洗得发白的蓝布裙,手里还拿着个粗瓷碗。这老妇人是淮水边的漂母,每日天不亮就去河边漂洗棉絮,中午便在市坊里卖些自己做的麦饭,为人素来和善,只是性子倔,谁要是欺负弱小,她必上前理论。
“张婆婆,这事儿跟您没关系,您还是别多管闲事了。”王老三脸上的横肉垮了垮,显然是怕了这漂母。前些年他欺负一个卖花的小姑娘,被漂母堵在粮铺门口骂了整整一个时辰,最后还得赔给小姑娘两升米才算完。
漂母走到韩信身边,把他护在身后,冷冷地看着王老三:“他虽落魄,却也是条汉子,你凭什么这么欺负人?”她从竹篮里拿出个麦饼,递给韩信,“拿着,先垫垫肚子。”
韩信接过麦饼,眼眶突然热了。这是他这半个月来,第一次有人主动给他东西吃。他咬了一口,麦饼的香气在嘴里散开,却怎么也咽不下去——不是因为难吃,而是因为心里的委屈和感激。
王老三见漂母护着韩信,也不敢再多说什么,悻悻地骂了两句,带着伙计回了粮铺。周围看热闹的人也渐渐散了,只剩下漂母和韩信两个人站在破庙里。
“多谢婆婆相救。”韩信对着漂母深深一揖,声音有些哽咽。
漂母摆了摆手,叹了口气:“你这孩子,年纪轻轻的,怎么把自己弄得这般狼狈?”她上下打量着韩信,见他虽衣衫褴褛,却身姿挺拔,眼神里藏着一股不同于常人的锐气,心里便有了几分好感。
“我……”韩信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怎么说。他总不能说自己空有一身兵法韬略,却无处施展,只能靠偷供桌上的麦饼度日吧?
漂母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拍了拍他的肩膀:“男子汉大丈夫,谁还没个落魄的时候?只是你要记住,就算身处困境,也不能丢了志气。”她从竹篮里拿出一个布包,递给韩信,“这东西,或许对你有用。”
韩信接过布包,只觉得沉甸甸的。他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本线装的书,封面是用深蓝色的粗布做的,上面用毛笔写着“孙子兵法注本”五个字,字迹虽有些褪色,却依旧工整有力。
“这是……《孙子兵法》?”韩信心中大惊,他虽读过不少兵书,却从未见过《孙子兵法》的注本。要知道,《孙子兵法》在当时可是兵家至宝,寻常人别说拥有,就连见都见不到。
漂母点了点头:“这是我年轻时偶然得到的,本想留给我那不成器的儿子,可他偏偏不喜兵法,只喜欢种地。我看你是个可塑之才,这书就送给你吧。”
韩信捧着兵书,手都在发抖。他对着漂母再次深深一揖:“婆婆大恩,韩信没齿难忘!他日若能得志,必当百倍报答!”
漂母笑了笑:“我不要你的报答,只希望你能好好研读这本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别辜负了这书里的学问。”她说完,提起竹篮,“我还得去河边漂洗棉絮,就不跟你多说了。你自己多保重。”
韩信看着漂母离去的背影,心里充满了感激。他低头看着手中的《孙子兵法》注本,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他知道,这本兵书,或许会改变他的一生。
【二:寒夜读卷,批注惊现王翦痕】
暮色渐浓,淮阴城的灯火次第亮起,破庙里却只有韩信一人借着微弱的月光,翻看手中的《孙子兵法》注本。书页已经泛黄,边缘有些磨损,显然是被人反复翻阅过。每一页的空白处,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字迹遒劲有力,带着一股杀伐果断的气势。
韩信先读“始计篇”,开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句旁,批注道:“兵道首重‘察’,察天时,察地利,察人心。三者缺一,虽有百万之师,亦难取胜。”这批注言简意赅,却道出了兵法的精髓,韩信不禁连连点头。
他继续往下读,读到“作战篇”中“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时,批注又写道:“伐国之道,贵在速决。若师出无功,久拖不决,不仅耗损国力,更易生变。昔年伐赵,吾以三万锐卒袭其粮道,半月之内便破邯郸,正是此理。”
“伐赵……三万锐卒袭粮道……”韩信喃喃自语,心中突然一动。他曾听人说过,当年王翦大将军率军伐赵时,就用过突袭粮道的战术,而且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攻破了邯郸。难道这批注,是王翦大将军写的?
他连忙翻到“谋攻篇”,只见“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一句旁,批注道:“不战而屈人,非怯懦也,乃大智慧。昔年伐楚,吾请六十万大军,非为强攻,实为震慑。楚虽强,却惧吾大军压境,不敢轻举妄动,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典范。”
“伐楚……六十万大军……”韩信心中的疑惑更甚了。王翦伐楚之事,天下皆知,他曾多次研究过这场战役,知道王翦正是靠着“以势压人”的战术,才最终击败了项燕率领的楚军。而这批注中的语气和内容,与王翦的作战风格简直如出一辙!
他又翻了几页,发现每一处批注都精准地指出了《孙子兵法》中的关键,并且结合了真实的战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战经验。而且批注中提到的几场战役,如伐赵、伐楚、水淹大梁等,都是王翦大将军当年亲自指挥的。
“难道这本注本,真的是王翦大将军批注的?”韩信心中又惊又喜。如果真是这样,那这本注本的价值,简直无法估量。要知道,王翦可是大秦的战神,他的批注,无疑是对《孙子兵法》最好的解读。
他借着月光,仔细观察批注的字迹。那字迹笔画刚劲,转折处带着一股凌厉之气,与他曾在咸阳城见过的王翦手书拓片(当年他给一个官员抄书时偶然见到)一模一样。而且批注中所用的术语,如“粮道为命脉”“以奇胜正”等,也都是王翦常用的表述。
“没错,这一定是王翦大将军的批注!”韩信兴奋得差点跳起来。他紧紧抱着兵书,仿佛抱着一件稀世珍宝。他没想到,自己一个落魄之人,竟然能得到这样一本珍贵的兵书注本,这简直是上天的眷顾。
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破庙的窗户“吱呀”作响,月光被乌云遮住,庙里顿时暗了下来。韩信连忙把兵书揣进怀里,警惕地看向四周。他知道,这本兵书太过珍贵,若是被人发现,恐怕会招来杀身之祸。
他摸了摸怀里的兵书,心里暗暗发誓:“王翦大将军,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研读这本注本,将来若有机会,必当效仿您,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夜色越来越深,韩信靠在破庙的墙壁上,却毫无睡意。他满脑子都是兵书中的批注和王翦大将军的战役,心中的热血渐渐沸腾起来。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地活下去了,他要靠自己的本事,闯出一片天地。
【三:书页藏秘,羊皮暗绘沛县图】